今年以來,張北縣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聚焦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和鄉村振興隆起帶建設目標,把“一區三帶多節點”建設作為核心舉措,統籌鄉村經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生活居住、農業空間等功能定位、資源潛力和要素保障,全力構建生態多樣性修復、新型城鎮化發展、城鄉多元融合、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四大體系”,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張北樣板。
打造“一區”,即鄉村振興示范區。該縣以創建東部壩頭沿線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郝家營鄉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為契機,以小二臺鎮和公會鎮2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區為核心,充分發揮草原天路、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野狐嶺軍事要塞、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德勝新村等自然風光、紅色文化、歷史遺跡資源優勢,為張北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更多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引進華潤集團、中能昊龍等知名企業,建設華潤希望小鎮、“低碳”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推動現代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體驗、健康養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產業聯農帶農、資產整合利用、資金高效使用“六大樣板”。
建設“三帶”,即草原天路旅游帶、中都文化景觀帶、綜合整治示范帶。該縣依托現有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進一步深化拓展“草原天路、中都草原、中都遺址”三大地理標志品牌內涵,將綠水青山的潛在優勢變成“金山銀山”,將沿村、沿路、沿景區地區重點打造成文化旅游帶,彰顯張北的文化底蘊、田園風光;以草原天路沿線的7個鄉鎮、51個村為重點,打造“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康旅”融合3條精品旅游環線,全力打造草原天路旅游帶;深入挖掘中都文化元素,充分發揮景區帶動作用,圍繞張北中部的郝家營鄉、饅頭營鄉、二泉井鄉3個鄉鎮、12個村,集中打造特色文化體驗區、歷史遺址保護區、濕地風情觀光區三大區域,建設中都文化景觀帶;圍繞主要干道和關鍵區域,以油簍溝鎮張號營村“低碳”小鎮為示范,堅持“屋頂光伏、人畜分離、電供暖、改廁改水、環境整治、產業融合”6個全覆蓋,輻射引領9個鄉鎮55個村,重點打造5條精品示范路線,全面建設綜合整治示范帶。
“多節點”發展,即建設中心村、挖掘特色村、打造精品村。該縣在“一區三帶”的基礎上,圍繞“人口集聚、特色產業、康養健身、土地騰退”等要素,集中建設一批中心村、特色村、精品村,多節點打造若干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在配套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的同時,對村容村貌進行再提升,促進農村人口、產業和公共服務集聚,打造一批以鄉政府所在地為主的“中心村”;充分挖掘現有人文資源、產業資源,把生態風情和鄉村旅游緊密結合,高質量打造一批如兩面井鄉玉狗梁中國健身瑜伽示范村、代家村“藜麥”小鎮、金家村“馬鈴薯”小鎮、落花營村“西瓜小鎮”、德勝村“新能源小鎮”等特色小鎮;用好農村閑置宅基地騰退政策,利用鄉村自然優勢,全面打造一批如饅頭營鄉義哈德村“希望小鎮”、郝家營鄉三義美村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園等宜居宜業宜游的精品村,全面展示張北美麗鄉村新風貌。(通訊員夏培真 石炎夏)
關鍵詞: 張北推進一區三帶多節點建設 鄉村振興 城鄉多元融合 新型城鎮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