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硬漢,你會想到什么?是這樣的吧!
今天,我就要來說一下這位眼中含淚的硬漢——杜江。
不只是有量感,還有情感。
(相關資料圖)
在演員杜江塑造的角色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形象:有能哄小孩的消防隊員,也有膽大心細的爆破手,還有不斷打磨每一個動作的升旗手。
一種“很新的硬漢”形象就這樣在杜江的角色譜系中一點點發芽,他既有力量感爆棚的肌肉線條,又有讓人共情的眼淚和細節。
我們常說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的情感總是被堅強包裹著,他們很少談起自己的焦慮與困難,因為敘述感情是一件偏離性別形象的事情。但杜江在戲里會很自然的流露出與角色情感相稱的溫柔,在戲外他也不躲避自己的情感。
這種在生活中的敏感與體會,對一個演員來說很重要,對一個男性演員來說更重要,因為他將這些感情記憶運用在自己的表演中,他所塑造的男性形象就是豐富立體的,讓人過目不忘的。
當然,心理上的體驗為表演加分,而身體上的努力更是一絲不茍。在《紅海行動》中導演力求真實,爆炸的炸點很真實的在演員身邊爆炸。對于演員來說,不但要記得炸點的位置,同時也要演好戲,要記得手里的武器如何操作。
這一系列的動作、表情、操作,如果沒有多次反復的訓練是很難完成的,也只有不斷地重來才能讓觀眾在大銀幕上看到即宏大,又充滿細節的畫面。
這對于杜江的演繹生涯來說,并不是偶發事件,而是需要經常讓身體吃點苦來產生肌肉記憶,從而更貼近角色。
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杜江飾演升旗手朱濤。在電影中再現了香港回歸的歷史性時刻,而這重要的一刻是由杜江展現——作為重要的升旗手,所有的高光與淚點都在聚焦在這個角色的一舉一動上,所以杜江更加專心打磨每一個細微動作,把自己當作一個優秀的升旗手去訓練:夾撲克牌、用T形架糾正自己的動作,讓自己的形象無限接近原型,讓那個歷史性的畫面再次出現在大銀幕上。
演員的信念感就此而來,一是導演和服化道給的,二得自己給自己的信念,不斷練習,才會有銀幕上的高光時刻。
《烈火英雄》中接受消防員訓練
一個演員打磨自己,就是在打磨一部戲,在《烈火英雄》中杜江的戲就非常出彩,除了出圈的“吃雞腿戲份”,他的每一次行動,都讓人印象深刻。而這種深刻和他兢兢業業地消防員訓練是分不開的,他不僅練習電影中會呈現的動作,也會練習體能,出任務速度等等這些不會被大銀幕記錄的訓練,只是為了更精確的展現角色。
正在熱映的電影《驚天救援》中,演員杜江再一次成為了消防員,這一次他會迎來更殘酷的環境,更豐富的人物內心,這些對他來說無疑是新的挑戰。
看杜江的眼神,充滿了太多戲,讓人忍不住沖動的想立馬看到電影里的表現。
在電影里,我們看到杜江飾演的消防通信員韓凱在一次重大事故救援中,脫去了自己的面罩,將自己暴露在有毒氣體的環境里。他這樣做顯然不是因為他不知道利害關系,而是他在自保和救援他人的選項里,他選擇了救人,把自己的呼吸面罩給了別人。
消防通信員在整個消防工作中,是第一個知道危險的崗位。就是因為有他的存在,率先進入火場探查情況,率先接觸危險,才會有后續部隊順利進行工作,是消防隊伍中最不可或缺,也是最先進入危險的崗位。
這一次,他的目光更堅定。在一大段的獨白臺詞里,他的情感也是極為豐富和細膩的。他說,葉老師(佟麗婭 飾)請你不要自責,換成另外一個人,我也會這么做的,因為這是我的工作。
這是一段高情感密度的戲份,他需要給觀眾傳達幾層意思:
01安慰。安慰這個被自己救了的人,不要自責,不要帶著痛苦活下去;
02交代。救了這個人,他自己必然面對的是死亡,有遺憾但又不想表現的過于明確,所以他眼中有淚,嘴角微笑;
03明確。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是因為自己是消防員,所以這件事他必須做。
這幾層意思杜江表現得非常好,非常抓人,僅僅看這一場戲我都哭到不能自已。去看《驚天救援》,一定要帶上紙巾!
真的很想對消防員們說:你們真的太辛苦,付出的太多,如果可以,真希望你們都是健康的安全的。
杜江為啥演的這么好,一種很新的硬漢也需要一種傳統的方式來練就:那就是不斷地訓練。
導演彭順接受采訪時說:他對演員的要求就是要在鏡頭前做到“真的像一個消防員”這一條才會過。反應到演員的行為上,就是需要不斷的練習,在鏡頭看得見或看不見的地方用時間和汗水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消防員戰士。
杜江也說經常在一天的訓練中換兩次衣服,因為汗水浸濕了一件又一件。從視覺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男演員的自律,他的肌肉線條就是他刻苦訓練的證據。從感官上來說,如果不仔細說明杜江確實有一種消防員戰士的風采在身上,一眼甚至分不清誰是消防員,誰才是演員。
就是這樣身體上心理上的體會和塑造,讓我們看到演員杜江肉眼可見的變得越來越成熟,演什么像什么,眼睛里有柔情也有堅定!
電影《驚天救援》中,還有很多大場面等著我們去影院解鎖,觀察更多面的杜江,敬畏消防員“火焰藍”。
發布于:山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