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土地上綻奇葩
10年來,廣陽借農村振興歷史機遇,憑強農惠農政策東風,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和高效農業。從實行種糧直補到推行新農合新農保,從文明生態村創建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強農惠農舉措從點到線再到面上鋪開,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10年的時間,廣陽區逐漸實現了農業生產穩定增效、農村經濟穩定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良好局面,農村改革發展取得了飛躍進步,農村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廣陽立足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走出了一條特色精品之路
建區前,廣陽走的是傳統農業之路,基礎條件差、底子薄,農民收入低。建區后,廣陽找準定位,立足服務城市,對接京津市場,明確發展“樹、牛、菜、花”四大主導產業。
盡管已經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收獲頗豐,但廣陽人并不滿足于傳統的、家庭式、科技含量較低的農業產業,2007年以來,他們把目標定在了高科技、外向型、大規模的農業產業體系鏈條。先后與中國農科院簽訂科技合作協議,搞起了“科技聯姻”,充分利用其人才、技術、信息優勢,在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培訓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圍繞廣陽農業支柱產業,創建了蔬菜、奶牛飼養、果樹生產等科技示范基地,不斷推動廣陽農業向優質化、精品化發展。科技興農讓該區農業發展邁出了一大步,農民收入較原來翻了番。
提到高科技農業,就不得不提到廣陽區金豐農科園。這個集農業高新技術展示、高效農業典型示范、青少年科普教育、農交會第二展館和現代農業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全方位展示了廣陽現代農業高新技術領域最新成果。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蔣正華在參觀后曾題詞“農業科技之花”。
“奧運奶”、“世博奶”、“首都菜”這些享譽京津、全國的稱謂,是廣陽人特有的叫法。從家庭式種植、養殖到規模種養,從無公害到有機蔬菜,廣陽在傳統農業上已經做大做強,并形成產業鏈條,創造了自己的品牌。天利和養殖小區就是憑借過硬的質量,被伊利集團定為奶源示范基地,也成為廊坊市唯一一家奧運奶、世博奶原料供應站。面對京津“菜籃子”的大市場,廣陽區在不斷擴大大棚規模種植基礎上,引進棚室微灌節水、標準化栽培等技術,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所產蔬菜被菜農稱為“博士菜”。廣陽區被北京市納入“場地掛鉤”候選蔬菜基地名單,廣陽蔬菜取得了進京的準入證,40%左右銷往京津。如今,全區已擁有“乾綠”、“營綠”、“金百佳”等知名蔬菜品牌,產品還銷往加拿大、韓國等國家。
從推進“兩轉兩化”到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廣陽從筑牢城鄉基礎、解決百姓生產生活困難入手,譜寫了一首城鄉和諧曲
分區以來,廣陽區以農民向市民轉移、農業化向工業化轉化等為主要內容的“兩轉兩化”為目標,在規劃調整、勞動力輸出、農民素質培訓、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上做足了文章,農民收入逐年遞增,城鄉面貌大為改觀。特別是2007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從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入手,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如今,在每個鄉鎮都有一個便民服務中心,這里不但負責下崗培訓,還幫助找工作,已經成為老百姓就業再就業的基地,從這里走出的“養豬大王”、“養牛狀元”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城里人”。
讓農民充分享受各種惠農政策,是廣陽區委、區政府執政為民的真正落腳點。作為全市首個集中發放新農保養老金的縣(市、區),如今,廣陽區151個村街的16516名60歲以上老人都可按月領到至少80元的養老金。截至目前,全區參保人員達93952人,參保率達到97%。
廣陽區自2006年開始就下大力解決人畜飲水安全問題,他們按照飲水標準安全化、供水水平城市化、用水管理透明化的標準,先后興建了廣陽第一、第二水廠,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群眾安全優質用水的愿望。
“路再寬些,樹再多些,環境再美些,農村的前景再廣闊些”。民心所盼,正是廣陽廣大黨員干部努力奮斗的目標。10年來,廣陽不但在全市率先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在全省第一個高質量實現聯村集中供水,更使五保集中供養率、有線電視安裝率均達到100%,讓危房家庭住上了新房,貧困戶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幫助……10年來,廣陽區每年都要在農村實施十幾項甚至幾十項民心工程,涉及百姓關心的“醫、學、路、水、保、養”等多項問題被一一解決,老百姓笑在臉上,美在心里。
從文明生態村創建到新農村建設,廣陽以生態、文明、和諧為落腳點,繪制了一副嶄新的廣陽畫卷
綠化覆蓋率過半,空氣質量穩定在國家二級標準,水源水質100%達標。10年來,廣陽以優化農村生態環境、培育農村生態文明為主要內容,在大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中,按照“一環、兩片、三線”的創建格局,制定出不同的規劃和定位,量身打造了一批文明、富裕、和諧的新村街,使文明生態村建設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助推器。巨大的村街變化,不能滿足廣陽更快更好發展的時代要求,隨著該區新農村建設各項政策的出臺和推進、科學規劃的付諸實施,一個嶄新的廣陽新農村正呈現在世人眼前。
作為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沼氣不僅能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還能給農民帶來效益。廣陽區抓住國家農業部實施農村沼氣綜合利用項目的有利機遇,在全區范圍內推廣沼氣池建設,開展了以建池、改圈、改廁和改廚為重點的農村家庭戶“一池三改”工程建設,引導農民摸索出建設“豬-沼-菜”三位一體生態家園模式。如今,全區已建成4000余個沼氣池,“養豬不墊圈、照明不用電、做飯不需柴和炭、種菜不花化肥錢、綠色產品無污染”,正是現如今廣陽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為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以來,廣陽區相繼投入98萬元,為全區4個鄉鎮立項建成高標準綜合文化站,總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單獨建院率達100%,在41個村建有農村文化大院和圖書室,藏書達3萬多冊。北旺鄉西村的龍燈、小海子舞獅,九州鎮的高腔、小車會、大秧歌,萬莊鎮的高蹺會、跑旱船等造就了廣陽獨具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茶余飯后的廣陽百姓,已經在鼓起錢袋子的基礎上,盡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帶來的身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