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閑時節,每到周末,高亢激越、鏗鏘有力的河北梆子就會在廣陽區九州鎮西馮務村的露天劇場上演。設在村集體曬場上的露天劇場,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熱鬧非凡,白天百姓忙碌著打曬糧食,晚上則自發地組織戲曲演出,勞累了一天的村民在這里得到了身心的放松,這里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戲劇大舞臺”。在廣陽區151個村街,無論早晚、周末還是節假日,富裕起來的村民都在享受著自創自演的一道道文化大餐。
近年來,廣陽區農村文化工作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改善農村文化體育設施、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挖掘農村文化資源為重點,將農村文化工作的重點從開展“文化下鄉”轉型為發展“鄉下文化”,極大地增強了農村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僅2008年,該區就在財政支出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撥款533萬元用于文化事業建設。以充足的設施為依托,全區城鄉有組織的群眾文體活動隊伍達到310支,歌詠、舞蹈、健身、花會、秧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蓬勃開展,同時,也造就了廣陽獨具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轄區南尖塔鎮、北旺鄉都初步形成了以傳統戲曲和精品花會為代表的,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較高活動水平的特色文化之鄉,傳統戲曲涵蓋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多個劇種,以西村龍燈、翟各莊高蹺等為代表的精品花會遠近聞名。
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動,從元旦、春節到“五一”、“十一”;從“5·18”、“9·26”等廊坊大型經貿會議到“兩會”、“全會”;從農忙到農閑,該區廣大農民表演的舞臺無處不在,在街道、社區遍地開花,形成了鄉村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該區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個、市級4個。在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公布的第一批9大類260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該區民間音樂類東尖塔音樂會于鳳書、傳統戲曲類炊莊高腔戲張少幫榜上有名。廣陽區也在2008年,被河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北省文化先進縣(區)。
如今,一股股和諧清新的文化新風、高雅健康的文化活動愉悅著百姓身心,用最為直觀的內容和形式,引領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文明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