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因收購擱淺備受關注的險企,去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分別為32.49億元、-2.03億元及2.7億元
這個冬天,對于很多求職者而言格外寒冷。事實上,即便那些“朝九晚五”們也可能隨時加入這一行列。
富士康、美團、京東、摩拜、知乎、滴滴……裁員的紅色水銀柱仿佛瞬間進入了盛夏時分。無論是“末尾淘汰”,還是“結構優化”,此前多集中在互聯網行業,然而最近,金融領域也受到了波及。
1月23日,關于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夏人壽)印發《關于減編減員控制薪酬的通知》,將減員5%或減少薪資成本5%的消息在網上迅速發酵。隨著此通知的截圖在朋友圈流傳,這家著名壽險公司隨即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據悉,華夏人壽內部發文稱,根據董事會最新關于減編減員控制薪酬的要求,經研究,總公司編制核減21個。核減后,以部門為單位,在2月底之前減員5%,基數為部門現有人數。核算減員人數不足1人的部門,至少應減員1人,如不減員,則公司直接核減部門薪資成本總量的5%。確實無法完成減員任務的部門,每少減員1人,部門薪資成本總量核減5%。
此外,華夏人壽總公司上半年內還將繼續撤銷部分職能部門和功能處,下半年將擇機另行減員5%;與此同時,各分公司2019年度后線人力成本總量在下達標準內核減5%,年度結余部分的50%留存分公司自主使用。而各分公司須在2月底前減員5%,基數為現有后線人員數量;減員不達標的,再核減人力成本總量的10%。下半年減員安排另行研究。
顯然,針對這場“5%減員事件”,操刀者事前已經過精心測算且不準備留有任何余地。
對于上述減員控薪公告,華夏人壽總裁趙子良表示,“日前任正非表示要‘放棄平庸員工’。華夏保險實行末位淘汰、減員增效已有多年,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踐行‘客戶利益至上’的核心價值觀,才能不斷改變、揚棄向前。”
所謂“放棄平庸員工”,源自任正非去年11月的一次內部講話。他表示,“未來幾年,整個大形勢應該沒有想象中那么樂觀,我們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每個工種都要對準多產糧食和增加土壤肥力,如果對標沒有價值,就應該裁減和放棄一部分工作,讓其聚焦。也要放棄一部分平庸的員工,降下人力成本來。”
基于華為公司的體量以及任正非本人的影響力,趙子良借任氏之口強勢推行人事改革或是為了“師出有名”,盡管作為首先倡導“末位淘汰”的后者,也在上述講話中承認該制度有“不科學”、“不合理”之處。
同時,亦有業內人士對此評價稱,主觀上實行一些措施降低人力成本較為容易,但后續能否提升該公司的利潤,緩解資金流動性,尚需觀察。
華夏人壽內部人士向《投資時報》承認上述減員文件屬實,但稱此文件僅針對內勤部門。據稱,該公司每年底都會按照績效排名對員工進行適度精簡,在內部也沒有形成任何負面影響。該負責人強調,公司對不符合要求的員工進行“換血”的同時也在“造血”,同步還會進行人員招聘。
華夏人壽成立于2006年12月,注冊資本金153億元,總資產超過5000億元。公司總部設在北京,下設24家分公司,人員隊伍超過50萬人。
作為一家全國性壽險公司,華夏人壽的保費收入目前在業內處于第一梯隊。中國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該公司實現原保費收入1471.31億元,在91家人身險公司中排名第四,僅次于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人壽。而這一數字和去年的833.23億元相比上漲了76.58%。
從盈利情況來看,2015年至2017年,該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14.63億元、9.61億元、40.77億元。可以看出,2017年該公司凈利潤飆升,且增幅高達324%。就當年營業收入結構來看,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長最為迅猛,從上一年的0.91億元增至34.19億元,增幅高達36.44倍。此外,保險業務收入增幅也高達88.81%。
不過據2018年各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該公司當年前三季度分別實現凈利潤32.49億元、-2.03億元、2.7億元,合計為33.16億元。很明顯,華夏人壽的凈利潤曲線出現大幅波動且下探態勢兇猛。
同時,華夏人壽的償付能力也持續徘徊于監管邊緣。2017年末,該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99.25%和128.96%,與監管紅線50%和100%相去不遠。而2018年其償付能力依然徘徊在這一水平,截至當年三季度末,兩項指標分別為99.5%、123.86%。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華夏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溢額持續為負。2018年一、二、三季度,這一指標分別為-5.13億元、-9.07億元、-3.13億元。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到,華夏人壽面臨一定的資本金壓力。而備受外界關注的中天金融收購華夏人壽股權一事仍未落地,這也讓該公司的未來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或許,這正是趙子良在敏感時點毅然主動瘦身的最大理由。
2019年1月10日,銀保監會通報人身險產品專項核查清理和近期監管備案中發現的典型問題,華夏人壽也位列其中并被點名批評。相關通報指“華夏人壽某醫療保險產品,公司營銷渠道公眾號在相關宣傳文案中存在貶低國家醫保政策的表述,影響惡劣。”
這,會變成該公司主管在選擇“5%”時的契機嗎?(研究員 宋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