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白色志愿服務帽,背靠一墻紅色錦旗,坐在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南門社區一樓的一間辦公室里,70歲的張生良在這個夏天與突然降臨的“職業危機”撞了個滿懷。
雖然患有眼疾,但借助一副老花鏡,張生良對社區情況了如指掌:“現在我們是和諧社區了,我這個‘樓下書記’也快失業了。”這句自嘲引來一旁老伙計們的笑聲。
“樓下書記”不是張生良的個人稱號,也從未見諸組織部門的正式文件,卻深深印在當地老百姓的心坎里。作為全國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市、區)之一,桐廬縣整合各種資源組建縣級志愿服務總隊,“樓下書記”是志愿服務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南門社區60周歲以上老年人1300多人,老齡化程度較高。2008年,南門社區的6名退休黨支部成員發起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務團隊。由于他們的辦公地點在社區一樓黨員會客廳,居民走進社區大門即可找到他們,因此被親切地稱為“樓下書記”。
別看這些志愿者雙鬢染白,但個個身手不凡,維權、釋法、調解各顯其能。一次,社區一戶人家水管破裂,半夜里“水漫金山”,樓下新裝修住戶慘遭“水害”。為了調解兩家矛盾,“樓下書記”幾次三番上門做雙方思想工作,拿出妥善處理意見,最終化干戈為玉帛。
“樓下書記”志愿者實行輪值制,每個工作日7時輪值志愿者到黨員會客廳接待來訪居民,認真聽取并記錄居民的想法和意見,是南門社區特有的不拿工資的上班族。“你看這些記錄本,都是‘樓下書記’一頁頁記錄下來的。”南門社區黨委書記羅秋英指著五六本A4紙大小的民情日記本說。
每樁事情都記錄得很詳細,筆跡雖然時不時會出現些許顫抖的痕跡,但看得出寫字者力求工整。近年來,南門社區內糾紛協調案件明顯減少,最先有記錄的2011年平均每月10余件,如今最多的月份只有3件。
“需要調解的事件越來越少!”張生良和他的老伙計們可不愿意就這樣向“職業危機”認輸。73歲的葉秋玉和70歲的黎振遠就擔任起了桐廬縣食品安全監督協會的義務監督員,經常在學校周邊的小賣部守護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
恰巧南門社區開辦“老年食堂”,“樓下書記”帶領其他社區志愿者輪流做好菜品采購檢查、價格核對、餐具清潔、場地清掃等服務,還為有需要的高齡老人送餐,造就了當地自用自管的“網紅食堂”。
“樓下書記”可以管哪些事兒?“‘樓下書記’什么都做,也什么都不做。”羅秋英說,只要居民有需求,“樓下書記”就會第一時間去對接。
據統計,多年來,這支銀發志愿者團隊為居民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600余起,消費維權100多起,挽回經濟損失300余萬元。(新華社記者馬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