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地到餐桌,一顆生菜能走多遠?
翻越燕山山脈,漂洋黃渤海,赤城縣山溝溝里的生菜跨出國門,被端上了韓國百姓的餐桌。
6月初,沿著延崇高速,記者一行向北出發(fā),過隧道,出塞外,直達赤城縣。在盛豐農業(yè)園,見到了即將啟程出海的生菜。
“我們園區(qū)占地200畝,有育苗區(qū)、蔬菜基質栽培區(qū)和水循環(huán)栽培區(qū)。”剛下車,盛豐農業(yè)園副總經理喬仲河就熱情地向記者介紹,“你們來的正是時候,我們的‘明星產品’馬上就要成熟了,現在就可以嘗嘗!”
在基質栽培大棚里,一顆顆生菜鮮翠欲滴,整齊碼放在器皿中,褶皺的葉子里散發(fā)著撲鼻的清香。
“2013年,公司剛成立不久,一些外國客商就主動聯絡我們。”喬仲河告訴記者,那時,赤城生菜已經開始美名遠揚,作為綠色蔬菜、設施蔬菜、智慧種植的代表成功“出圈”。
一邊說著,喬仲河隨手揪下一片生菜葉遞給記者:“嘗嘗看,沒土,直接吃!”
“一股清甜味,真脆!”聽著記者的夸贊,喬仲河回憶起韓國客戶第一次來基地視察時的場景,“連檢測都還沒做,人家就認定在這生長的蔬菜肯定沒問題。”
喬仲河告訴記者,每年這個時候,這些韓國客戶都會來赤城住一段時間,考察生菜的生長情況,“為來年續(xù)簽訂單做準備!”
為什么赤城的菜就是好菜?喬仲河一臉驕傲地道出個中緣由:“植物和人一樣,需要呼吸新鮮空氣,需要在潔凈環(huán)境中生長,我們赤城就有這個優(yōu)勢!”
山水林泉兼?zhèn)涞某喑强h,一直以來都是生態(tài)大縣,特別是空氣質量,PM2.5監(jiān)測在全省168個縣(市、區(qū))中名列前茅。好山好水在為赤城蔬菜賦能的同時,也帶來了最現實的困難:耕種面積極少,想要產量?難!
赤城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如何在山溝溝里讓生菜一茬接一茬地生長?2019年,農業(yè)園引進基質栽培技術,解決了這個難題。
“基質栽培的好處是種植密度更大,收獲周期更短。”喬仲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同樣的面積,在大田只能種植兩排生菜,利用層架式基質栽培可以種4層也就是8排,而且大田里一年只能收兩茬,現在可以收6茬左右,這樣一算就是十幾倍,保守來講六七倍肯定沒問題!去年公司年銷售額達1.2億元,出口額達362萬美元。”喬仲河向記者曬出了成績單。
2019年,赤城縣為擦亮蔬菜種植業(yè)的金字招牌,扶持園區(qū)實施智慧農業(yè),盛豐農業(yè)園又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園區(qū)配套安裝了農業(yè)物聯網系統(tǒng),通過這一個個攝像頭,北京的專家就能幫我們的蔬菜‘把脈問診’,方便極了!”喬仲河說。
“喬總,蔬菜已經裝好車,一會兒就可以出發(fā)了。”掛斷物流部打來的電話,喬仲河不禁感嘆:“我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延崇高速通到家門口,大大縮短了我們與北京的距離。時間對蔬菜運輸來說,就是生命!”
臨近晌午,一輛輛貨車整裝待發(fā),按照以往的路線,這批生菜將從赤城出發(fā),途徑延崇高速抵達北京,轉至青島港出口韓國。
“過幾天麥當勞的采購商要例行來園區(qū)視察。”結束采訪后,喬仲河飯也顧不上吃,又一頭扎進蔬菜大棚,開始忙活起來……(記者 閆思宇 李皓 劉夢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