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衡水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舉辦的“學史力行 為民解憂——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該市累計完成4347個村莊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全市農村坑塘實現動態清零,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今年以來,衡水市生態環境局以“學史力行 為民解憂”為主線,深入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引領全體黨員以堅定的政治擔當、務實的工作作風、有效的工作舉措,從群眾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從努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環境問題入手,抓好為民服務,力促企業發展,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農村人居環境是直接影響農村群眾生活的大問題,也是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該局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和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重點民生項目,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著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累計完成4347個村莊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全市農村坑塘實現動態清零,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武邑縣作為全省唯一入選全國20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示范縣,治理模式被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遴選為農村廁所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典型模式。
在農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工作中,衡水市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村莊規劃、地理位置等,采用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選擇適合農村實際的污水無害化處理模式。對城鎮(園區)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已經覆蓋到的村莊,加快農村污水收集管網建設,管網建成后由城鎮(園區)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并加強中水回用;對鄉鎮所在地、中心村等規模較大、人口集中、具備完整上下水管道的村莊,實施污水收集管網和集中處理設施統籌建設,實現廁所糞污與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對規模較小、居住分散,或不具備管網收集條件的村莊,根據人口規模和實際產生糞污量、處理覆蓋范圍等情況,統籌建立區域性生活污水、廁所糞污無害化集中處理站,或利用已有沼氣工程對生活污水、廁所糞污進行集中處理;對居住分散、糞污不易集中處理的邊遠村,采取戶用化糞池、沼氣池等進行處理,結合農業化肥減量增效、水肥一體化等,引導林果種植、農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將治理后的污水作為有機肥水使用。(記者盧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