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把建設“四好農村路”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十三五”期間,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73萬公里。該市被列為全國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市,涉縣、邱縣榮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鄉村振興,道路先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振興的新時代,邯鄲市持續推進的“四好農村路”建設,讓廣大鄉村群眾看到了越來越近的“鄉村振興”愿景。
新時代 新道路 新景象
進入新時代,由邯鄲市統籌規劃指導,各縣(市、區)集中實施的一條條旅游路、環村路、快速路,給廣大鄉村帶去了不一樣的出行“暢快感”。
現在的鄉村公路建設不再像以前一樣,穿村過街,簡單地實現村與村之間點與點的連接。而是,在更高站位、更高標準下的統籌規劃與建設,做到與干線路網建設相結合,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旅游發展、產業發展、資源開發、鄉村振興相結合,有力提高了農村公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的能力。
規劃更科學,人們出行更便捷。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新規劃的農村路大都避開了市集擁堵路段,讓新道路貼近村莊,又不受干擾,無論何時都可暢通無阻。得益于道路的暢通,廣平縣牛莊村每天新采摘的雙孢菇可直達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邱縣紅薯大戶宋衛強早晨收獲的紅薯,當晚就能擺上城里人的餐桌。
路更寬更美,出行心情更舒暢。與過去相比,新鄉村公路建設從建設之初就本著“適度超前、著眼長遠、減少重復、杜絕浪費”的原則,明確縣鄉村道路建設標準分別達到二、三、四級以上,路面寬度分別達到9米、7米、5米以上。道路兩旁從原來的四行樹,拓展到多行樹,且樹種多樣,四季有花。
多籌建 細管養 謀長遠
全市各縣、鄉政府將農村公路建、管、養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市級以獎代補;在養護獎補上,每年每公里縣道1萬元、鄉道5000元、村道2000元,調動縣、鄉政府建設“四好農村路”積極性。
但,這還不夠。自2017年以來,全市爭取補助資金共108620萬元。同時,市縣兩級想盡辦法,多方籌措建設資金,創新形式多舉措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面對缺資金、缺規劃、缺技術、缺設備等諸多困難,涉縣因地制宜,統籌群眾為骨干、黨員為先鋒,村莊為主體、鄉鎮為主導,縣里為獎補、有工優先干“六種力量”,開拓向上爭、市場籌、干部助、社會捐、群眾投、政府獎“六條路徑”,靠創新,多種渠道籌資金,用巧法,實現花小錢辦大事、少花錢多辦事。
截至目前,全市用于“四好農村路”建設資金已達200億元。
為了管好、養護好農村公路。該市率先在全省推行市、縣、鄉、村四級農村公路“路長制”,明確縣鄉政府是農村公路建、管、養責任主體,鄉鎮政府設立鄉村道路專管員,層層固定責任,建立“包保”責任制,給每條農村公路配上“管家”。堅持一路一檔、一橋一檔,推廣縣域涉路綜合執法、鄉村協助執法方式,健全縣有路政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管理體制,實現“路路有人管”管理目標。
巧借力 強運營 增效益
邯鄲連年把農村公路作為全市路網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到2020年,全市所有鄉鎮、建制村農村公路通暢率達到100%、列養率達到100%、通客車率達到100%、縣城20公里范圍內公交化運營率達100%,農村公路整體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涉縣2018年獲評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縣,他們精心打造的圣福天路猶如一條玉帶盤旋在太行山上。在公路兩旁,依山就勢,充分挖掘紅色、民俗、歷史、地域等文化資源,以漳河沙礫和山石為原料,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路文化,被評為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真正實現“旅游公路”到“公路旅游”的轉變,讓圣福天路成了遠近聞名的“打卡地”,年接待游客1000余萬人次。
“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讓農村更強、農民更富、鄉村更美。放眼冀南大地,一條條農村公路通村達戶,農民富起來了;一條條農村公路直抵田間,農業強起來了;一條條農村公路貫穿城鄉,農村美起來了。(記者 方尚俊 通訊員 程益聰 謝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