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衡水市編制發展規劃,明晰發展路徑,大力發展“9+5”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實施“千企轉型”行動、迭代升級“五個一”工程。從“單打獨斗”到“攥指成拳”,如今,13個縣域傳統產業煥發出澎湃活力。2020年,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營業收入超過了1500億元。棗強毛皮產業、安平絲網產業、故城服裝服飾、景縣橡塑制品等4個產業集群營業收入超百億元。
與傳統產業迭代升級相呼應的是衡水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異軍突起,該市緊盯前沿方向,重點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食品及生物制品三大主導產業,謀劃布局服務機器人和數字信息安全兩大未來產業,構建“3+2”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交相輝映的局面。
近年來,衡水市堅定走創新引領、科技支撐、綠色發展之路,重點打造“一谷一港一中心”和“中科院+”“院士+”等協同創新平臺,著力構建協同創新生態體系,正在成為“京津科技成果轉化的匯集地”。圍繞重點產業“以鏈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加大招商和項目建設力度。五年來,共實施重點項目483個,完成投資2421億元,市高新區中科成果轉化基地、深州綠色家具產業園、棗強九號倉、故城正大肉雞全產業鏈等項目相繼建成。
依靠創新驅動,加快“智造”步伐,衡水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正由一個“科技洼地”成為京津冀區域活力四射的創新之城。5年來,高新技術企業由92家增加到52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由2260家增加到6386家,萬人發明專利由0.86件增加到2.09件,技術合同交易額達20億元,是上五年的4.3倍。
“十四五”期間,該市將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做大做強做優“3+2”市域主導產業體系和“9+5”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圍繞特色產業集群抓項目,推動特色產業向規模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打造一批百億級、千億級的特色產業集群。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創新型衡水建設步伐。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優化創新布局,加快打造“南北創新軸”,構建“雄石衡創新三角”。
2021年,衡水將堅持穩糧食、調結構、減用水、促增收多目標統籌,優先發展48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年內建成40萬畝高標準農田,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85億斤左右;大力推進節水灌溉示范區和特色高效果蔬示范區建設;深化與北京新發地、中化、京東等集團戰略合作,謀劃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全市“萬元田”發展到33萬畝;加快市級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建設;推進地下水采補平衡,放大生態優勢,初步形成河湖、溝渠、坑塘互連互通、水源互濟的水系格局,夯實全市鄉村振興、綠色發展基礎。
衡水市把助力民營企業紓困解難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搭建紓困解難平臺、訴求反映平臺、素質提升平臺、抱團發展平臺、招商對接平臺等五大平臺,持續構建新型政商關系,助推民營經濟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創建“匯智早餐會”,了解企業發展困難,開展“陪同部門進民企”活動,幫助企業解決土地、環保、金融、招工、培訓等方面難題;成立民營企業服務熱線辦公室,開通服務熱線12341,對民營企業反映的問題,及時提醒督促相關責任部門辦理;與長江商學院合作舉辦“衡水新時代民企領軍人物集訓營”,促成格局屏天下教育平臺在衡水設立分院,讓企業家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培訓;成立衡商總會,創建“衡水繼創者聯合會”,有力提升全市特色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優勢;采取“請進來談”與“走出去邀”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專場商務對接活動,展示衡水特色產業優勢,推介衡水良好營商環境,為民營經濟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擴展空間。
同時,推出“標準地+承諾制”“一會三書一證”制度改革,建成服務優質、審批高效、收費最低的市民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在全國率先實行“一照通”“一窗受理、同步審批、制證送達、一碼公示、一照通行、監審協同”,并成功建成行政許可審批服務標準化國家級試點。積極推進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改革,目前該市開發的企業全程網上辦系統平臺已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一次不用跑”。
2021年,該市將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新一輪綜合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網上大型政務超市”,建成全程網上辦系統平臺,啟動縣級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試點創建工作。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和告知承諾制改革,完善“標準地+承諾制”和“一會三書一證”改革,在省級開發區試行零見面、零審批、零收費。推廣“信易+”應用,建立聯合首貸中心。著力破解融資抵押品不足的問題,鼓勵支持金融產品創新。(記者邢梅智 張千 通訊員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