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邢臺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推進經濟內涵式增長、發展綠色化轉型、社會高質量進步,確保邢臺在“十四五”開局之年起好步、開好局,奮力譜寫新時代邢臺高質量趕超發展新篇章。
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近五年來,邢臺走過的路很不平凡。
綜合實力邁上新的臺階。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大幅增長。三次產業結構比不斷優化。
產業結構呈現積極變化。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單位GDP能耗、水耗、用地大幅下降,特色產業集群取得較快發展。
藍綠生態基底全面鋪就。2020年PM2.5平均濃度成功退出全國“倒十”,空氣質量改善幅度位居“2+26”城市第一。全面推行“河長制”,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
剛剛過去的近8個月,邢臺市按照“一三五十”總體思路,全力打好高質量趕超發展組合拳,在大戰大考中扎實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奮力奪取了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經濟社會發展新勝利。
今年以來,邢臺市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突出重點企業管控,藍天白云成為生活常態。持續強化水污染防治,節水灌溉完成比例全省第一。保持打擊私挖濫采的高壓態勢,用心用力守護好邢臺的綠水青山。
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行政審批從政府“供給側”向企業“需求側”轉變。深入推進全鏈條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政府投資類、社會投資類工程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證核發用時分別減少43%和49%。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展望未來五年,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驅動、質量引領、設計增值、綠色低碳、金融賦能”原則,加快構建特色鮮明、鏈條完備的現代產業體系。
“以重點產業鏈提升推動特色產業集群不斷實現質變和裂變。”報告提出,要實施產業鏈提升行動,支持具有引領作用的行業龍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強信息共享、分工協作和內部循環,通過定向招商、填空招商、點對點招商,推動建鏈延鏈補鏈強鏈。
未來五年,要堅定不移推進協調發展,加快形成“西美中強東興”的總體布局,打造西部“最美大花園”,推動西部資源型產業退出,向都市城郊型農業、文化旅游、研發設計等綠色低碳產業轉型,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打造中部“發展領頭雁”,抓好中心城市“一城四組團”,增強城市首位度和輻射帶動力。打造東部“發展生力軍”,實施大東部戰略,推動縣域產業規模化、智能化、高端化,促進全市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加快形成“一主兩副三帶多節點”的城鎮格局,形成“整潔有序、特色鮮明”的城鄉風貌。
報告提出,要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速推進能源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抓好產業、能源、交通、用地結構調整,積極穩妥推進重點企業退城搬遷,加大工業壓煤和能源替代力度,建立農村地區清潔取暖長效機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年年有進步。加強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實施工業集聚區、城鎮、農村污水治理和雨污分流,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逐步實現采補平衡,深淺層地下水位穩定上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報告對這項工作作出了具體安排。報告提出,要堅持先立后破,不搞運動式“減碳”,積極推進能耗“雙控”和煤炭消費減量,推進工業、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加快水泥、鋼鐵、玻璃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培育壯大綠色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開展綠色創建活動,倡導低碳生活,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去年,威縣綜合改革試點最新探索的“馬上辦”“容缺辦”“定制辦”“村內辦”大幅提升了行政審批效率,成為全國縣城改革的一面旗幟。今年,報告明確支持威縣實施新一輪全省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發展綠色化轉型
“在‘穩’上持續用力,在‘進’上積極作為,在‘保’上全力以赴,著力推進經濟內涵式增長、發展綠色化轉型、社會高質量進步。”報告對高質量做好今年后幾個月工作作出了部署。
今年是“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之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邢臺要實現高質量趕超發展,項目根基必須筑牢夯實。在推進經濟提質增效方面,報告作出了具體安排。
深化重點項目建設升級加力行動,嚴守“一高兩低”“234+1.5”門檻,確保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既定投資目標。突出產業鏈招商,進一步提高招商實效性。推進投資領域求真求實求準,進一步提升經濟數據精準度。強化停減產企業包聯幫扶,加快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上市”。
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資力度,持續推進規上工業企業“一主三覆”。研究制定推動重點產業鏈的專項政策,建立完善產業鏈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的引領作用,全年新增技術合同交易總額達到13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完成目標任務。
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邢臺人民的共同心聲。報告指出,要持續推進生態系統治理,突出壓煤、減排、控車、降塵,抓實大氣污染防治;突出治污、壓采、補水,抓實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治理;突出監測、管理、修復,抓實土壤污染防治;突出治理、管控、保護,抓實自然資源管理;突出減碳、降耗、增綠,抓實綠色低碳發展,優化高質量發展環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報告指出,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相銜接,確保脫貧人口穩定增收。全力保障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抓好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試點縣建設。提升醫教文旅水平,落實“三孩”生育政策,農村學前教育實現全覆蓋,強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完成80所新改擴建學校建設。
報告明確,完善城鄉設施功能,加快市區8座公交場站建設,綜合客運樞紐年內主體完工,邢臺機場建設全部完成。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抓好智慧泊車、智慧醫療、產業物聯網和便民市民卡建設,有效解決城市內澇、交通擁堵、安全隱患等突出問題。防范化解金融等各領域風險隱患,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加快智慧平安社區建設,推進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記者齊彥紅 通訊員杜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