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公墓是2003年建起來的。以前烈士墓散葬在大莊上村荒山野地,祭掃、看護非常不便。我父親就找了這個地方,把烈士遺骸集中遷到了這里。”
8月31日,石家莊市靈壽縣大莊上村,59歲的崔金平在烈士公墓巡查,不時彎下腰,拔掉墳冢上的雜草。多少年來,隔三差五,他就過來除除雜草,澆水修樹。
靈壽縣是革命老區,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政府、抗大二分等機關曾駐扎在靈壽。這里發生過很多可歌可泣的戰斗故事。
沿著207國道一路向北,在即將抵達大莊上村時,路旁矗立著一塊石碑,寫著“大莊上烈士公墓”,提示這是烈士公墓入口處,烈士公墓就在半山腰。國道另一側是一條河,嘩嘩地流著水。稍遠處是雄偉的西阜高速高架橋。
沿著陡峭的石階,拾級而上,烈士墳冢映入眼簾,整齊地排列開來。墳冢上,插著仿真花,寄托著后人的哀思。烈士公墓周遭青山郁郁,松柏蒼翠,一派莊嚴肅穆。
大莊上村烈士公墓長眠著抗戰時期犧牲的54位烈士。其中只有6位烈士有名有姓,其他烈士沒有留下姓名。
烈士姓名籍貫,雖已不得而知,但他們并沒有被遺忘。 烈士犧牲后,大莊上村村民崔金平祖孫三代,接力守護烈士墓70余載。
為何要看護烈士墓?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崔金平的爺爺說起。崔金平的爺爺是大莊上村發展的第一個黨員,經歷過抗日戰爭,對犧牲的烈士格外敬重,自發守護烈士墓。“父親是受我爺爺影響,看護烈士墓,父親去世了,‘接力棒’傳到了我手里。”
守護烈士墓,成為崔金平祖孫三代最執著的傳承。2018年清明節期間,崔金平的父親病重,在人生的最后階段,他依舊掛念著這片烈士墓。“我拉他到山腳下,他上不了山,在山下等著,我上來祭掃,他叮囑我一定要守護好這片墓。”
那么長眠于此的烈士又是如何犧牲的呢?公墓所立碑文記載,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0師醫院于1940年至1942年,抗大二分校休養所于1944年駐扎在靈壽縣大莊上村,為負傷官兵療傷與休養。因當時醫療條件較差,部分傷員光榮犧牲,遺體葬于大莊上村。
“聽父親說,這些烈士曾遭遇阜平方向日軍的襲擊,不少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非常痛心。也是因為此,爺爺和父親就對烈士墓十分用心。”
幾十年來,崔金平祖孫三代義務守墓,受到當地村民稱贊。每年清明節的時候,當地學校、機關單位會過來開展祭奠活動。前些年,還有其他村子的散葬烈士被遷到這里,受到集中看護。“我爺爺是黨員,父親是黨員,我也是黨員,我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接力棒’,將來還要讓我的兒子也守護好這片墓,子子孫孫傳下去。”
崔金平說,國家發展得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烈士更需要受到尊重,“江山是烈士用生命鮮血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他們。”(記者 蔡洪坡 張天虎 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