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堅持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兩手抓、兩不誤”,創新推行“三變”(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資本)、“三聯”(企業聯合作社、企業聯供銷社、企業聯農信社)、“三個帶”(把增收帶起來、把科技素質帶起來、把內生動力帶起來)的模式,探索出了一條“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
堅持企業引領,“一企連四產”打造致富引擎。聚焦“3+1”(一產、二產、三產、新興業態)產業融合發展目標,依托縣域生態林業龍頭企業,實現全鏈條增收。一產保底增收,按照縣域“東南部食用鮮果,西部、北部中藥材、杏仁、沙棘,多點種植”的規劃布局,帶動發展經濟林194萬畝,全縣1.6萬人口從事經濟林種植。二產提質增效,圍繞縣域沙棘、中藥材、杏仁等農特產品,加大產業研發投入,搭建農產品研發平臺,研發引進國內先進生產線。三產多元促動,構建“種苗培育,規?;N植,深加工,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條,同時帶動就業、餐飲、交通、制造等服務行業發展。
堅持產業引領,“一林生四財”釋放生態紅利。林上要果,立足全縣林果產業“兩環、四區、七大基地”規劃布局,大力發展以干鮮果品、木本油料、園林綠化苗木、木本花卉中藥材等為主的經濟林產業。林中旅游,大力培育鄉村旅游,組建了“萬家客棧”鄉村旅游發展平臺,成功打造特色村鎮。林下兼作,引導幫助群眾利用林間空地、森林邊緣地帶,發展林藥、林菌、林禽等林下經濟,將林下資源變成“菜籃子”“藥園子”。林間采摘,廣大農戶通過科學合理采摘蘑菇、藥材、蕨菜等山野資源,拓寬農戶增收途徑。
堅持機制引領,“一地生四金”拓寬增收途徑。該縣通過土地流轉獲租金、資金投入變股金、就近打工掙薪金、合作經營得現金的“一地生四金”模式,創建了一座鄉村振興的“綠色銀行”。(通訊員王東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