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銀行保險報網訊【記者 王夢縈】
今年,突如其來的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極端高溫天氣,令不少人始料未及。而在異常天氣里,許多變化也正悄然發生。作為炎炎夏日必不可少的配角,茶飲的江湖,結束了奶茶與咖啡分庭抗禮的格局,迎來了百花齊放、百“飲”競逐。
首先是現制酸奶強勢崛起,成為新一代“網紅”,以茉酸奶、Blueglass、蘭熊鮮奶、K22等為代表的現制酸奶炙手可熱。由于暗合了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追求天然健康、低卡瘦身的心理,在資本的加持下,盡管賣出了一杯二三十元甚至更高的價格,但仍擋不住大批消費者前赴后繼爭相嘗試的腳步。
其次是檸檬茶異軍突起,品牌如雨后春筍,在各大商圈“跑馬圈地”。包括LINLEE林里、王檸、蘭滿滿、撻檸、檸季、茶救星球等在內的手打檸檬茶品牌今夏意外走入大眾視野,熱門商圈都少不了一抹綠意。截至今年4月25日,全國檸檬茶專門店數量已達到9678家,是2020年年底的3000多家的3倍還多。
再次是咖啡賽道“巨頭”瑞幸咖啡遭“踢館”,庫迪咖啡高調“宣戰”,咖啡價格戰激戰正酣。由瑞幸咖啡創始人陸正耀、錢治亞攜瑞幸原核心團隊打造,可以說與瑞幸“本是同根生”的庫迪咖啡憑借其門店選址、營銷策略、拳頭產品等頗步瑞幸后塵,在今年夏天,知名度狠狠上了一個臺階。而“8.8元的庫迪咖啡vs9.9元的瑞幸咖啡”這場轟轟烈烈的價格大戰,也從炎夏延續至今。
最后是茶飲老牌創新不斷,“國潮”為其錦上添花。在新興勢力縱橫割據的同時,已有一定市場認知度的品牌也不敢停下創新的腳步。如瑞幸咖啡推出“中國茶咖”系列,包括碧螺知春拿鐵、桂花龍井拿鐵、茉莉花香拿鐵等,將茶與咖啡巧妙融合;Coco上新“茶色生香”系列,產品名稱如沐春風、日落錫蘭、月下綺夢,十分古典雅致;茶百道則豐富產品類型,探索酸奶產品,如酸奶紫米露、酸奶牛油果等。其中,茶飲插上“國潮”的翅膀可謂一大亮點,更不必說茶顏悅色、茶話弄、霸王茶姬等本就主打“國潮風”的品牌。
今年的茶飲江湖,看似一派欣欣向榮、繁華似錦的景象,為豐富餐飲市場產品供給、拉動內需、提振消費作出了不小貢獻,然而,表面升平之下,動蕩不安的潛流卻始終暗自涌動,問題、隱憂層出不窮。
先是7月中旬茉酸奶轟轟烈烈的接連“翻車”事件,引發了消費者的認知“地震”。新品問卷價格選項最低68元,被詬病為“冷飲刺客”;被曝冰淇淋原料疑似使用植脂末,被網友指摘“應該叫茉奶昔”;有網友自曝喝茉酸奶5天胖6斤,被批判“打著健康旗號,實則熱量超高”;網友發視頻揭露其門店操作臺混亂不堪,酸奶撒得到處都是......一系列負面消息暴露出的宣傳誤導、性價比不高、食品安全等問題,使本就屬于新興品牌根基不穩的茉酸奶很快成為眾矢之的,部分門店不復排隊盛況,甚至營業額直線下降。無獨有偶,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的還有檸檬茶品牌LINLEE林里。
而奶茶、咖啡的傳統賽道上,創新力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可謂積弊陋習。瑞幸的生椰拿鐵風靡全國后,不止星巴克、庫迪咖啡、Seesaw等各大咖啡連鎖品牌群起效仿,就連不少奶茶品牌也打破品類壁壘,紛紛擁抱“生椰”元素;茶顏悅色的幽蘭拿鐵爆火“出圈”后,很多品牌推出的新品都隱約可見它的影子。
事實上,茶飲市場上品牌更豐富、產品更多樣、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市場需要蓬勃發展,更需規范前行。在競爭激烈、已是一片紅海的茶飲市場,要想殺出一條“血路”,只靠模仿、融資、鋪門店、燒錢補貼推廣等還遠遠不夠,更應夯實基礎,優化產品、服務,合理定價,提高性價比。只有“地基”穩了,在被越來越多消費者熟知的過程中乃至等來“一夜爆火”時,才能“接得住”、走得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