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之所以備受關注,在于它反映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獲得“認證”,不僅意味著相關職業得到社會認可,也說明其具備了一定的從業規模和可觀的發展前景。
新職業并非憑空出現,而是植根于經濟發展的土壤,成長于社會進步的潮流。從某種意義上說,技術進步帶來社會分工精細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職業新陳代謝,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中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
新就業形態加速發展,在對沖短期就業影響、培育新增就業、提升就業質量、升級就業結構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以在線教育、直播帶貨、生鮮電商、互聯網醫療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助力新職業加快成長。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絡主播……如今,這些職業就業容量大、進入門檻低,靈活性和兼職性強,成為穩就業、穩增長的堅實力量。
就業為民生之本,是經濟的“晴雨表”。一方面,要持續發展壯大各類新產業、新業態,鞏固拓展各種靈活就業模式,讓新職業成為就業“蓄水池”;另一方面,要在權益保障、人才培養、職業提升等方面下功夫,提高新職業的社會認可度和接受度,讓更多有意愿從事新職業的勞動者有渠道、有能力參與進來。
讓新職業更好更快發展,也需要相關配套政策的保駕護航。前不久人社部部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將“拓展新職業培訓,提供一批高質量培訓項目”納入其中。政策舉措密集出臺,映照著引導新職業規范健康發展的不懈努力。
新職業意味著新機遇。對求職者而言,順應發展趨勢,加強學習、提升自己,努力掌握與新職業相匹配的能力,抓住就業機會,才能在職業舞臺上綻放更多光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桂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