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朗讀者》引發“現象級”關注。
衡水市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將北齊至隋青石四面佛造像塔定為館藏一級文物。
霸州市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我省戲曲文化進校園活動現場。
青海省可可西里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轉眼間,2017年即將過去。這一年里,中華文化精彩紛呈,令我們引以為豪,也贏得世界喝彩。許多牽動人心的文化熱點不斷涌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公布“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一個個文化記憶鐫刻在時光年輪里,烙印在人們心底,激勵著我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回眸2017年文化發展歷程,我們按照時間順序遴選出年度文化熱點,與讀者共同采擷文化記憶的珠貝,感受文化發展撲面而來的春風。
“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公布
新聞背景:今年初《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公布,為“一帶一路”文化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繪制了路線圖。該文化發展行動計劃以“政府主導,開放包容;交融互鑒,創新發展;市場引導,互利共贏”為基本原則,重點任務是健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完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動“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一帶一路”文化貿易合作。
評析:實現民心相通,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文化交流。光明網發文稱,“一帶一路”既是經濟倡議,又是文化倡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我國文化貿易發展也迎來了最好的時代。《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區別于以前的一般規劃,更多是強調要落地、要落實,在為“一帶一路”文化貿易指明路線的同時,也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法規保障、資金保障。
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
新聞背景:今年初,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出臺的第一個以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件,明確提出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教育各階段、各環節、各領域。
評析: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第一次就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面系統的意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三個重要方面精辟地概括了至今仍有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精神資源,足以令我們倍生文化自覺、倍增文化自信、倍感文化自豪。
文化立法不斷加強
新聞背景:2017年,文化立法進程穩步推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頒布實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文化立法的腳步穩健而扎實。據了解,2017年文化部的立法工作涉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管理、文化遺產保護等各個方面。
評析:“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近年來,文化領域立法步伐加快,依法治國在文化領域不斷加強。中央電視臺評論稱,針對我國文化領域立法工作相對滯后的情況,我國大力加強文化法律制度建設,對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公布
新聞背景:今年4月7日,國家文物局召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新聞發布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共計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10815萬件/套。普查期間,全國新發現、新認定文物共708.4149萬件/套,豐富了國家掌握的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量。此外,此次普查還建立了文物資源數據庫和文物身份證制度,全國文物大數據體系基本建成,文物資源標準化、動態化管理得以實現。
評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一步是了解、保護,文物普查正是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億件國寶“家當”,分布在遼闊的國土上。按照我國文物目前的分布狀況,僅靠政府部門來保護是不夠的,必須讓廣大公眾真正開始關注文物,方能為文物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保護。
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設立
新聞背景:6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啟動活動暨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推進會在湖北省神農架林區舉辦。自今年起,我國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與以往不同,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3個部門分別牽頭,在3個城市,以不同的主題,各有側重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活動,指明了我國如何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推動文化和自然遺產事業發展的方向。
評析:自30年前我國第一批文化遺產成功申遺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網評論稱,“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設立和不斷推進文化遺產走進人民生活,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對人類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歷史擔當,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壯美自然景觀和悠久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高度重視,將有利于激發全社會參與保護遺產的熱情,更好地推進自然遺產事業發展。
“現象級”綜藝節目火爆
新聞背景: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如日中天,《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這些綜藝節目題材、內容不斷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挖掘,既在思想上、藝術上承擔“顏值擔當”,又在百舸爭流的綜藝市場脫穎而出,從而打造成為收視率與口碑齊飛的“現象級”文化節目,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文化傳播”“綜藝價值”“自主創新”儼然是各大綜藝論壇的主調和風向標,文化類綜藝節目迎來“井噴”。
評析:《光明日報》評論此現象稱,文化綜藝節目要從幼苗長成大樹,必須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節目的成功,證明傳統文化也能很時尚。當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大氣候進一步改善,關注度不斷提升之時,文化綜藝一定會蔚為壯觀。
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嶼入選世界遺產
新聞背景: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21處新的世界遺產,其中包括中國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嶼。截至目前,世界遺產總數達1073處,包括814處文化遺產、224處自然遺產以及35處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遍布世界167個國家。中國擁有世界遺產達52處。
評析:人民網評論稱,申遺成功后,在歡欣鼓舞之余,更應該清醒看到,申遺成功并不等于萬事大吉,相反,邁出的這一步,更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我們的義務,傳承是我們的責任。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讓中國成為與世界遺產數量相符的世界遺產強國,任重道遠,不可稍有懈怠。
推動全民閱讀力度
不斷加強
新聞背景: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世界讀書日期間,全國各地共開展了1.3萬多場群眾性閱讀活動,直接參與人數達6000萬人次,覆蓋人群近8億。今年2月至5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陸續下發《關于開展2017年全民閱讀工作的通知》,《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等文件,指導公眾閱讀。6月,國務院法制辦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這將為促進全民閱讀,保障公民的基本閱讀權利,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發揮重要作用。
評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評論稱,近年來,全民閱讀作為戰略的特征日益凸顯。從法律法規的角度看,推動全民閱讀的力度進一步加強。無論是已經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還是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和《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都對全民閱讀工作做出了科學定位和有力的服務保障。閱讀,成為最動人的風景,“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新聞背景: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報告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報告第七部分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評析: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設的地位作用,深刻闡明了在新時代以什么樣的立場和態度對待文化、用什么樣的思路和舉措發展文化、朝著什么樣的方向和目標推進文化建設等重大問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為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
新聞背景: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截至11月20日,2017年全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觀影人次達到14.48億,同比增長19%。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62億元,占比達到52.4%。在票房過億元的78部影片中,國產片有《戰狼Ⅱ》《建軍大業》等39部,占據半壁江山。據統計,當前,中國電影市場擁有近5萬塊銀幕,已成為全球擁有銀幕數最多的國家。
評析:面對中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的現象,《人民日報》評論稱,這歸功于中國電影人的辛勤創作和電影觀眾的支持,更歸功于電影產業化改革帶來的強大動力。有業內人士認為,比數字化更重要的是,電影市場的繁榮需要好作品支撐。中國電影必須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擺脫對檔期的依賴,擺脫對話題度和眼球經濟的依賴,培養良好的電影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