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聞網-主流媒體,廊坊城市門戶

    春節,標記著過去一年生活的結束,也預示著新生活的開始

    2018-02-23 22:05:48 來源: 新華網

    春節,標記著過去一年生活的結束,也預示著新生活的開始。它,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

    年俗,是歷史文化的印記之一。千百年來,人們把思鄉、思親、思歸等諸多感情,通過年俗表達出來。

    河北各地的不同年俗,其背后的寓意是什么?哪些正逐漸被人們遺忘,哪些又在重新煥發生機?

    大年初七,趁著年還沒結束,讓我們共同重溫家鄉的年俗,感受其背后的喧鬧與溫情,企盼與守望。

    收獲的味道

    年,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意味著品味收獲的喜悅。

    勞碌一年的先民,秋收冬藏,終于迎來歲末的農閑。此時,人們總是不吝惜制作美食,用一年的收獲,來感念天地,也犒勞自己和家人。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廣為流傳的歌謠,透露著年俗的訊息。從中不難看出,在一年中這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里,美食是重頭戲。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每到年前的最后幾天,準備過年食用的各類面食糕點,就成了家中主婦們忙碌且熱衷的一項重要內容。

    “作為小麥的主要產區之一,面食糕點,在我省各地花樣繁多,年糕、饅頭、豆包、花糕、麻花、馓子、素丸子……做法以蒸制和油炸為主。”省飯店烹飪餐飲協會副會長劇建國介紹。

    其中最有年味的,當屬年糕。

    年糕,寓意“年年高升”,主要原料是糯米粉或黏黃米面,再加以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等配料,或蒸制或油炸。

    在冀東地區,人們過年常吃一種炸制的年糕,當地稱作“油炸糕”或“油炸果子”。

    “香噴噴的味道彌漫在廚房里,成盆成盆的油炸糕、素丸子、麻花堆在廚房里。一進去,香噴噴的味道立馬勾起饞蟲,趁著大人還在炸制的時候摸一塊剛出鍋不久的油炸糕,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先是酥脆,之后軟糯,慢慢咀嚼,香甜的面和餡一起化在嘴里。”小時候吃油炸糕的滋味讓離家在外工作多年的唐山人陳勝男至今懷念。

    而在邢臺農村,過年必吃的一種油炸面食名為“炸雞頭”。

    炸雞頭,與雞并沒關系,是一種形狀像雞頭的油炸面食。炸雞頭做起來有講究,正宗炸雞頭得把小米用清水過一下,悶4個小時再碾成細面,用溫開水沖成糊,再把蓋子蓋嚴發酵一會兒。最后下鍋油炸時需要兩人配合,一個把面用漏勺下到油鍋里,另一個拿笊籬把炸好的雞頭撈出來。面團經油一炸就膨起來,跟雞頭很像。

    除了年糕,對于很多北方人來說,蒸制的饅頭、豆包、餑餑、花糕之類,也都是過年必不可少的食物。

    “過年蒸的饅頭與平時有所不同,說道很多。過年蒸饅頭面要發好,更要蒸好,因為‘發面’的‘發’意喻‘發財’、‘蒸’意喻生活‘蒸蒸日上’。”劇建國說。

    而且,蒸好的面食,旁人不能問“蒸了多少”,要問“蒸了幾鍋”。因為俗語講“過年的干糧——沒有數”,數不過來意味著富貴有余,常吃常有。

    在承德許多鄉村,過年則要蒸豆包。

    “豆包面用黏黃米面,若太黏會摻些小米面。黏黃米面要用細籮篩一遍,使面柔滑如脂粉。豆餡要用紅小豆餡,先將紅小豆在大鍋里熬到稀爛,搗碎成泥,拌入紅糖,均勻攪拌后便可以包豆包了。”祖籍承德的作家路軍回憶說。

    團聚的溫暖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年,代表著團圓,寄托著對故土、對家人的眷戀,在大年三十之前拼命趕回家與家人一起共享年夜飯,對于每個中國人,幾乎是一種執念。

    年夜飯,人們總是毫不吝惜將家中最豐盛的食物呈上餐桌,但無論菜品如何變換,對于大多數河北人來講,主食只有一樣,就是餃子。

    北方有句俗話“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許多地區,餃子不僅除夕吃,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初五還要吃,足見其在年俗中的地位。

    餃子緣何成為年俗中最重要的食品?

    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分析,一方面,這與傳統社會物資匱乏有關,缺乏白面和肉食,一頓白面肉餡餃子,自然成了過年最好的吃食;另一方面,春節吃餃子有辭舊迎新、“更歲交子”之意,又因餃子形似元寶,有“財源滾滾來”的寓意。

    不過,同是過年吃餃子,許多地方都各有自己的講究。

    在衡水和石家莊一些地區,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要吃純白菜的素餡餃子,一點肉都不放,圖的是新一年素素凈凈。

    “純白菜餡的餃子并不好吃,但圖個好彩頭兒,家里一直延續這個傳統,我們也都會乖乖吃掉。”家在衡水故城縣的年輕人齊巧云說,肉餡餃子,要等到初二早上才能吃。而且煮餃子也有講究,煮好后不能撈完,一定要留一個在鍋里,取個“有余”“富足”的彩頭兒。

    吃餃子的時間上,也不都在除夕晚上。

    “在霸州一帶,早年除夕晚飯是不吃餃子的,吃的通常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晚餐。餃子要等到午夜交子之時吃。”袁學駿說。

    邯鄲一些地區有正月初一起大早吃餃子的習俗。

    這個大早有多早?“通常春晚結束后瞇一會兒,凌晨4點鐘就要起床煮餃子。那時煮餃子燒柴要用芝麻秸,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還要鋪一些芝麻秸在家中地上,讓家人走來走去踩碎,‘碎’與‘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家住邯鄲廣平縣的陳曦告訴記者。

    過年還講究討口彩。比如許多人家講究年夜飯必須有魚和丸子,圖的是“年年有余(魚)”“團團圓圓”。

    吃過除夕晚上的團圓飯,全家老少要坐在一起守歲,回憶一年來的辛勤勞作、豐碩收獲,展望新的一年,相互鼓勵、祝愿。在有些地方,守歲又叫“熬精神”,寓意熬得時間越長,來年越精神飽滿、身體健康。

    自大年初一開始,一項更重要的年俗活動——拜年就開始了。

    在我省大部分地區,拜年多是親戚間互相走訪道賀,但在邯鄲、邢臺等地,拜年還保留著傳統跪拜磕頭的習俗。

    “大年初一早起,先放鞭炮,然后全家一起吃餃子,吃完餃子,天還沒有亮,大家開始拜年,先給自己的父母磕頭。然后一個家族兄弟子侄由長兄帶領,家族的媳婦們由長嫂帶領,給同村至親長輩和鄰居鄉親長輩磕頭拜年。本村的親人、鄉親長輩要在初一上午拜完,拜完本村的,開始給住在外村的親戚拜年。另外,家中年輕的男性還要到出嫁姐妹的婆婆家拜年。”陳曦家親戚長輩很多,每年她拜年都要磕幾十個頭。

    祈福與寄托

    辟邪與祈福,在年到來時,幾乎是所有年俗活動共同的目的。

    年,在上古傳說中是一只被人們認為怕聲音、怕火光、怕紅色、除夕之夜到人間作惡的怪獸。當人們掌握了它的弱點時,就想出了各種辦法,驅趕以“年”為代表的各類鬼怪。

    春聯、門神、年畫、福字、剪紙窗花……這些通過張貼以辟邪和祈福的年俗物品,都給過年增添了幾分符號化的味道。河北的武強年畫、蔚縣剪紙都是與年俗密不可分的民間藝術瑰寶。

    “大門,是一家人進出的通道,也是家與外界的聯系點與分割點。大門在中國文化的信仰觀念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既是引入生氣之門,也是保護居住安全的重要屏障,所以對大門特別重視。”袁學駿說。于是,人們在大門上懸掛一些辟邪物,辟除不祥,保護一家安全。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今天貼春聯、貼門神、貼年畫的年俗,一直傳承至今。

    在張家口,許多人家除了貼春聯,還要貼大紙和常千。

    大紙,是紅黃藍綠各色彩紙裁成的七八寸見方的紙塊,再把剪成齒狀的三四寸紙條粘在其兩個下角,四塊一幅,每塊紙上寫一個字,照字的順序貼在門頭上,如“春滿人間”,猶如對聯的橫幅。

    常千,是用彩色的紙裁成略小于大紙的四方塊,紙面上鏤空刻出各種圖案,而后各種花色成排搭配貼到房檐下、晾衣繩上,把整個院子打扮得五彩繽紛。

    怪獸“年”懼怕的火,人們相信,還有祛病除災使家道興旺的能量。因此,在我省不少地方,都有通過烤火祈福的年俗。

    烤雜病是邢臺一帶春節期間流行的民間風俗。每年正月十六早上或晚上,人們把自家的柴草等可燃物拿到院門外街上點著,燃起一堆篝火,然后烤遍全身。人們認為這可以治百病或一年里不得病。

    除了邢臺,石家莊和保定一帶正月十六也會“烤百靈火”。用柏樹的樹枝點火,眾人圍攏烤火,祈禱去災除病。滄州一帶,則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習俗。每到正月十六晚上,人們會出門走橋頭、丟藥渣,俗稱“遛百病”,與烤雜病、“烤百靈火”一個目的。

    分享的狂歡

    春節,是一個滲透到社會多個方面和層次的民俗節日。各項年俗活動,最初從家庭內部開始,之后逐步擴大到親戚之間,最終跳出家族的圈子,在更大范圍內將人們聯系在一起,成為整個社會共同分享的狂歡盛會。

    這場狂歡,以社火、廟會、燈會等民間傳統民俗活動的形式,進一步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社”,古指土地神,從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

    在河北,至今仍保留著距今三千多年、夏商時期的古老社火、精彩的民俗戲——武安儺戲。

    儺戲源于先民“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儺舞。

    武安固義村,在華北平原的最西部,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漢族聚居村落。全村700多戶人家,村里演出的儺戲以“捉黃鬼”為主,恢宏神秘,內容豐富。表演并非每年都有,一般連演三年,再停三年,每次演出十里八村的村民聞訊而至,場場多達萬人。

    從驅邪祈福到分享狂歡,幾千年來,年俗在逐漸演化,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企盼的功能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在冀東,民間過年最熱鬧的歌舞活動,無異于冀東地秧歌。

    “過年可以不吃肉,不喝酒,也要上場扭一扭。”這是當地許多秧歌隊老人對地秧歌難以割舍的情感。地秧歌的配樂樂器,只有嗩吶,但它的能量很大,嗩吶一吹,秧歌一扭,音樂同舞蹈融為一體,樂中有舞、舞中有樂。

    而蔚縣的打樹花,一項原本屬于窮人的嘉年華,發展到今天,也成了上元節最具觀賞性的年俗。

    “火樹銀花不夜天。”表演時,表演者先將數百公斤生鐵用煉鐵爐化成鐵汁,然后用特制勺子將鐵汁奮力潑灑在堅硬冰冷的磚堡墻上。一千多攝氏度的鐵汁炸裂后爆發出萬朵火花,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樹花”。“樹花”千姿百態,萬花奔騰。

    廟會,作為社火的變相,往往是春節里年味最濃的地方。

    獨具特色的廟會,是承德年俗中的亮點。

    每年正月十三,普寧寺“打鬼”,一連三天,是承德最大的廟會。當天,眾喇嘛手執法器,或鳴鑼開道,或演念經文,在廣場繞行一周。廣場中間搭有打鬼亭,上有用面制的“鬼王”,喇嘛們舞蹈著打鬼動作,最后以利斧將“魔鬼”劈碎,以火焚之。這時來趕廟會的群眾就會一擁而上爭搶“鬼王”和祭品。

    而到了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民間的狂歡走向高潮,各地都會舉行張燈、舞燈、觀燈、賞燈以及一切與燈有關的民俗文化娛樂活動。花燈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氣洋洋”的氣氛而被稱作良辰美景。

    在涿州,一年一度的花燈節,始于漢,興于唐,盛于明清,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到清末民初時,因花燈節的核心區域為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間的“通會樓”而得名,被時人列為涿州八景之一,稱作“通會燈市”。

    關鍵詞: 新生活 標記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综合网站色欲色欲|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亚洲色成人中文字幕网站| 亚洲啪啪综合AV一区| 亚洲人成图片小说网站|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色影在线|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jlzzjlzz亚洲jzjzjz|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男人天堂2020|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最大黄色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亚洲JIZZJIZZ妇女|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av野草社区|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av一综合av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