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培:考古“大先生”的燕趙情
7月6日,在著名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老先生的三本中國考古學遺著在故宮博物院舉行首發式。這位桃李遍天下的考古“大先生”,生前十分關心河北考古工作。幾十年來,河北許多重大考古項目的實施,都凝結著老先生的智慧和心血——
“這是我們欠的債”
牽掛《蔚縣考古報告》
黃土高原、白山黑水、塞北草原、長江流域、三湘兩廣……張忠培是湖南人,但足跡遍布中華大地。曾有人說,將他的足跡拼接起來,幾乎就是一塊中國考古遺址版圖。
這其中,就有我省蔚縣。那是一次成功的考古發掘,卻也留下了些許遺憾。
上世紀70年代末,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中國考古的“區、系、類型”理論,其中“燕山南北長城地帶”是六大區之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當時這個地帶考古工作開展較少,蘇秉琦先生于是提出沿北緯40°緯線地帶考古的建議。
彼時,張忠培已在吉林大學創立考古學專業。為了驗證恩師蘇秉琦的理論,探索冀西北長城地帶先秦考古學文化,1979年至1984年,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吉林大學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合作,在蔚縣壺流河流域開展田野調查和發掘工作。這是我省歷史上首次對史前遺址在塞北地區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張先生親自帶隊進行考古挖掘。
走村串戶,風餐露宿,把考古課堂搬到現場,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曾參與此次考古的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主任任亞珊對此記憶猶新,嚴格規范的工作讓這一持續數載的考古成果豐碩,“調查面積數百平方千米,發掘面積數千平方米,出土了豐富的遺跡、遺物,時代上起后崗一期下至春秋早期,共分19段,樹立了冀西北地區先秦考古年代序列標尺。”
但由于種種原因,蔚縣考古資料整理未能持續進行,考古報告遲遲沒能出版,成為當年考古發掘者和學界的憾事。張先生對《蔚縣考古報告》一直牽掛于心。在75歲高齡時,他還曾這樣說過:“本人曾和孔哲生在河北蔚縣共同主持過幾年考古工作,今距田野考古工作結束已20余年,除發表幾篇《簡報》外,正式的考古報告至今仍只有一個初稿。這是我們欠的債。我講過,考古發掘不寫報告,是花錢買破壞,比盜墓賊還壞。《蔚縣考古報告》未出版之前,這話也適合于我。”
這樣懇切而沉痛的反思與自責,反映了這位考古“大先生”的良知和操守。在省文物局的大力督促、省文物研究所的積極籌劃下,近年多次召開蔚縣考古資料整理與報告出版推進會,重啟蔚縣考古資料整理。據悉,《蔚縣考古報告》現已完成并交故宮出版社準備付梓。
推動河北考古進程
指導南水北調工程考古項目
個頭不高但敦實,手拄拐杖,身子微微前傾,雙目仿佛時刻射出光芒……張忠培65年的考古生涯,幾乎全部奔波在一線。甚至在年老體衰、行動不便之時,仍堅持去現場。其中,不得不提到南水北調工程的考古項目。
“這是一項水利工程,從延續中華文脈的角度而言,更是一項迫切、重大的考古項目。但我們不能無方向地亂考古,每一處發掘項目都得經過專家詳細論證。”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說,河北地處中原腹地,文物遺存十分豐厚,南水北調工程給考古和文物保護帶來了重大挑戰,不僅許多工作迫在眉睫,而且新狀況層出不窮,“以張忠培先生為代表的很多考古大家,以自身的學識、素養和情懷,為河北段的考古指明了方向,推動了學術研究和考古實踐。”
在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河北段路線明確劃定后,在眾多文化遺存中,經張先生等專家充分論證,確定磁縣北朝墓群、唐縣北放水遺址、易縣燕長城遺址等6處文物點為可能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建設產生影響的文物保護項目,即控制性文物保護項目。
磁縣北朝墓群出土有壁畫、陶俑和陶器等大量珍貴文物,獲得了一批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考古資料。其中,磁縣東魏元祜墓入選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磁縣北齊皇族高孝緒墓(39號墓)入選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北段考古項目,持續了10年,張忠培先生多次到河北考察指導工作,去過磁縣等考古發掘現場,并到我省的南水北調文物庫房現場調研指導,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指導意見。”省文物局副局長韓立森介紹,河北段考古項目總共發掘了27萬平方米,出土文物兩萬多件,發掘面積之大、出土文物之多、持續時間之長都創河北單項考古的歷史之最,為河北中南部地區考古學文化編年、排隊和譜系提供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其中《唐縣高昌漢墓發掘報告》《內丘張奪發掘報告》等已出版。
桃李滿天下
為考古文博事業培育英才
“先生不僅是考古專家,更是考古大家。”采訪中,我省諸多考古界人士如此評價張忠培先生。他創造了標志著中國考古學已經開始形成適合本國歷史實情的以“三論”(即譜系論、國家論和文化論)為代表的理論體系,引領了中國考古學的方向。
雖著作等身、榮譽等身,但老先生最得意的或許還是兩個字“育人”。
正因如此,幾十年來,老先生培養的學生基本都活躍在考古文博領域。“我畢業后,沒有一直從事田野考古工作,而是做了文物行政工作,但始終還是在考古文博這個領域。每每想到老先生,眼前就浮現出他敦厚的樣貌,濃郁的湖南口音。”省文物局副局長李恩佳說。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夏天張先生親自到省文物研究所調研,相當于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學課。”省文物研究所所長張文瑞感觸良深地說,張先生繼承了老師蘇秉琦對陶鬲的關注,以這種中國文化中特殊的“活化石”為脈絡,串聯起中國文化早期3000余年的歷史,形成著名的“譜系論”。調研中,張先生仔細端詳了唐縣淑閭遺址、唐縣北放水遺址、贊皇南馬遺址出土的各種陶鬲和甕,并以兩個墓葬不同的器物組合為例,講述陶器類型學分析的要點,令人受益匪淺。(記者 龔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