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氣清,春意盎然。近日,記者來到靈壽縣狗臺鄉北堤下村的嶺崗上,滿眼都是長勢喜人的樹苗,運送樹苗的三輪車來回穿梭,近百名村民正在忙著挖坑、栽樹、澆水,一派忙碌的景象。昔日有名的旱嶺崗,如今果樹層層林立,林下雞、鴨、鵝悠然踱步其中,一派“桃花源”的景象。
這個集中連片的造林片區是河北順明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規劃建設的5000畝靈壽仙桃谷項目,也是靈壽縣太行山生態綠化工程的一個重點造林片區。“整個項目覆蓋北堤下周邊8個行政村,主要種植毛桃等13個品種,著力發展鮮桃種植、果品加工和采摘觀光于一體的融合發展現代園區。”該項目經理索東喜說,這個項目預計年產值5000萬元,帶動當地農民1000余戶、1萬余人。
該項目一期在2016年冬天到2017年春季共種植桃樹3400畝,二期在2018年栽植1400畝。“借著今年春季植樹造林這個好時機,我們把其余的200多畝都栽植上。待到4月中旬,千畝桃樹就開花了,甭提多漂亮了,可以說是真正的十里桃花了。而且今年將有1000畝桃樹進入盛果期。”據了解,“靈壽仙桃谷”著重將綠色農業、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融合起來發展,并延長其產業鏈條,實現產品深加工。園區除種植桃樹、櫻桃之外,還計劃在全區內種植不同的花科植物,營造出“春季賞花、夏季納涼、秋季采摘、冬季休閑”四季各有特色的生態景觀。
旱嶺崗上披綠裝不僅提升了“顏值”,還帶動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這里周邊幾個村是出了名的旱嶺崗,一年只種一季莊稼還要靠天吃飯,每畝地去除人力和施肥等費用,到手也就三四百元。”村民康會英說,現在不一樣了,土地流轉給公司,一年租金就給800元,她每天在園區打工還能掙到60元的工資,里里外外算下來,一年能多掙兩萬元。聽了康會英這番話,周圍忙著植樹的鄉親們也都抬起頭,笑著說:“這個項目真不賴,不僅讓荒坡披上了綠裝,還讓咱們這把歲數的人,能守在家門口掙上零花錢!”
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建設農業生態產業園在當地是一個新鮮事物,為使項目落到實處,索東喜親力親為,每天都會和農民們待在一起,并組織培訓班,請專家授課。)“雖然開展的是項目式造林,但公司注重對當地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力爭讓有文化、有經驗的農民逐步掌握栽植和管護技術,引導著他們朝著職業農民的方向去發展,真正讓一棵棵綠樹變成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搖錢樹’。”索東喜說,除了他們公司的技術人員給鄉親們進行種植要領培訓,縣林業局的技術服務隊也天天到園區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這將大大提高樹苗的成活率。
靈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祁登林說,該地域屬于25攝氏度以下的淺山丘陵區域,適合種植經濟林。他們引入河北順明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建設了這個占地5000畝的靈壽仙桃谷項目,不僅改變了生態環境,還帶動一批貧困戶脫貧致富,讓整個項目實現了雙贏。
“荒山披綠衣”的典型事例如今“遍地開花”。井陘縣梨巖村曾經也是個荒山禿嶺、交通閉塞的貧困山村,2013年開始,早年做煤炭生意起家的高建忠,在決定放棄資源粗放型產業開始轉型后,看準了家鄉豐富的自然資源,決定反哺家鄉。他先后流轉了梨巖村、秀水村、曹泉村荒山2000余畝,農民土地1000余畝,其中荒山綠化面積已有1400余畝,使得昔日光禿禿的“饅頭”山成為如今的品種繁多的花果山。“以后會越來越好。”高建忠說,園區晝夜溫差大,適宜果樹生長,果實含糖量高,在此基礎上,我們種植了蘋果、石榴、壽桃等果樹。接下來,我們還會結合當地資源發展蒲公英茶、桑葚茶和蘋果酒等附加產品,并以旅發大會為契機發展旅游業,真正實現三產融合。
近年來,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尋找適合綠色生態發展的路子,荒山綠化,退耕還林不僅使原先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煥發生機,更在獲得生態效益的同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