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每一個藝術家都是孤獨的,世俗的繁華、喧鬧背后,都藏著一顆孤獨、敏感的心。湖南女畫家張健對這一說法持認可態度:“敏感帶來靈感,畫畫有時如同作詩,當敏感的心被觸發,就會迸發出創作的靈感火花”。
近年來,張健創作的《門》系列作品、瓷板畫作品及“佛系人物”令她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引起廣泛關注。同時擁有西方油畫功底與中國工筆畫技藝,使她的畫作在東西方藝術融合運用中游刃有余。不過,總體來看,她的畫風越發沉穩、厚重。也許,閱歷、思想、文化的積淀,這對張健來說,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張健,字聽溪,現為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初學西方油畫,后專攻中國花鳥畫。
浸潤畫壇數十年,張健早悟出了自己的創作之“道”:法乎情、法乎自然、法乎本心。
張健的《門》系列作品,曾讓整個中國畫壇為之一振。這樣的冷門題材,從選題、立意、創作各個角度來看,都頗有難度——這的確不是容易出彩的內容。
她創作的靈感來自于《論語?雍也》——“誰能出不由門?張健在畫作中將“門”分割空間、標志領域、劃分等級、蘊涵風水、表達身份的功能,進行了充沛而獨特的表達,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時,閱讀出的是中國文明進階的歷程與人生況味的反思。
張健的藝術敏感度與感知力由此可見一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像一個高明的攝影師,總能選取獨特的角度,看到常人無法發現的“美”。而在高超藝術發現力的背后,則是常年累月沉淀的藝術功力。
在生活中,張健一直保持一顆敏感的心,隨時捕捉創作的靈感。至于捕捉到什么,就看畫家個人了。“藝術海洋的浪花,我只采擷屬于我的那一朵。”在她看來,可供創作的內容很多,可使用的創作手法很多,但作品終究是畫家個人情緒化的表達,必然烙有鮮明的個人符號,“不同”才是畫家和畫作存在的意義。(周毅)
關鍵詞: 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