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美術館位于浙江杭州西溪藝術集合村,“傳承·轉化2019‘同道’雕塑作品展”是該館建成后主辦的首次展覽。展覽參加者為沈文強、曾成鋼、朱晨、林崗、陳輝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的知名教授和青年學生。展出作品呈現出鮮明的東方審美意味,曾成鋼一直主張傳統雕塑語言的現代轉化,提出雕塑創作要立足于深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從中汲取營養,并將其轉化為現當代的藝術形式。他的作品《蓮》原型為成熟的蓮蓬,其在失去水分和有意被撕扯后,呈現瘦、皺和遒勁的滄桑感,與人文畫中的審美意境相合,但這種“涅槃”過程中的蓮,在使用不銹鋼材質再現后,繪畫意向成為立體視角,原有的雅趣,也轉化為一種蒼勁與空靈并存的審美理想。
陳輝對中國古代雕塑有獨到的認知,他的作品,于簡潔的方圓變化之間,融合了先賢謙遜內斂的儒雅氣質。馮崇利的作品多將傳統人文題材與極簡的雕塑形式結合起來,在金屬的漏痕與鏡面交相輝映中,呈現出大氣磅礴的東方審美氣韻。黃文智、朱勇、莊秋陽、邵月嬌、施丹等人的作品探討了雕塑的不同形式,其中黃文智的作品試圖在具象語言中找尋中國古代造像中的神采,其他四人則多在材料語言和抽象建構上著墨頗多。譚建明、閆坤、衛昆、趙興華、楊云浩、閆宇、金葉子弘、張升化、于國光、趙峰等人也具備堅實的造型能力,并在不斷探索自己的雕塑語言。
朱晨的《石器系列》作品,于簡潔的器型中蘊藏經緯,其抽象的形質,深具幽玄之意。林崗的《聽雪》系列作品,多在“隨形”的石料上鑲嵌金屬材質的樂器構件,傳達一種聞弦知雅意的藝術想象。張新宇的作品在圓形界面中以疏密的鋼條排列來構建變幻的圖像,與山水相融,盡顯南方靈秀。仇世杰、余晨星的作品都帶有鮮活的生活氣息,其對于藝術的理解,猶如茶禪般的恬淡和睿智。
主辦方表示,從地域上看,中國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呈南北之望,在藝術面貌上也有所區別,但就師承而言,這些藝術家又存在著一種天然的內在關聯。因此,“傳承·轉化2019‘同道’雕塑作品展”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地緣聚會,而是基于藝術文脈的新思考和對雕塑創作的深度總結與展望。(黃文智)
關鍵詞: 雕塑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