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圣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國產動畫電影的上映,人們對國產動畫電影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于未來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人們有哪些期待?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9%的受訪者希望國產動畫電影的故事線清晰而有趣,人物塑造更加立體。對于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68.0%的受訪者建議完善產業鏈,豐富衍生品。
受訪者中,00后占2.6%,90后占37.5%,80后占45.5%,70后占10.8%,60后占3.0%。
學廣告學專業的胡樂(化名)平時喜歡從宣傳發行的角度,來分析國產動畫電影的運營。在他看來,宣傳發行對電影來說是很重要的,“把握宣傳發行的度很重要,我感覺有的國產動畫電影宣傳發行不太給力,把希望都寄托在'自來水'(指由于發自內心的喜愛而自發地為某項活動義務宣傳的粉絲群體——編者注)上,或者是預告不夠亮眼,不夠吸引人。而有的國產動畫電影在宣傳發行上做得比較刻意,容易讓人反感”。
在北京某高校讀研究生的穆希(化名)覺得,國產動畫電影的題材內容還比較單一。“都說ACG(Animation Comic Game的縮寫,是動畫、漫畫、游戲的總稱——編者注)不分家,但感覺國內三者之間的生態關聯還不夠。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動畫電影,缺乏對當下原創內容的關注”。
95后青年任鑫(化名)喜歡看國漫,非常想看到傳統文化元素之外的新的英雄形象。“如果只是依賴傳統的人物形象,可能題材故事的創作會新意不足”。
受訪者對國產動畫電影有什么期待?61.9%的受訪者希望國產動畫電影的故事線清晰有趣,人物塑造更加立體;60.8%的受訪者希望多做創新,深入挖掘題材。
家住廈門的80后韓琳(化名)覺得,國產動畫電影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產業鏈。“拿最近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舉例,影片熱播的時候,電影衍生品賣得特別火,但是在正版衍生品沒有出來的時候,市面上就出現了盜版的衍生品”。
“國產動畫電影如果只圍繞傳統的IP去發掘,那么資源總有一天會枯竭,觀眾也會審美疲勞。”穆希覺得,國產動畫電影的長遠發展,只盯著電影是不夠的。“日本的動畫作品,有的改編自小說,有的改變自漫畫,還有的改編自游戲。但我國對動畫電影的原創缺乏相關產業和整體生態的支持,讓一些原創者覺得做起來風險也大。所以發展國產動畫電影,要從整個動畫產業的生態上著眼,這樣能一榮俱榮”。
對于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68.0%的受訪者建議完善產業鏈,豐富衍生品;66.2%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動畫產業的人才培養;62.0%的受訪者建議拓展受眾群,創作適合多年齡段的作品。
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杜慶春認為,未來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需要依賴新的創意和新一代的內容生產者,深入挖掘已有的敘事資源,從戰略角度研發新的敘事資源。“封神、西游、白蛇等資源并不是用之不竭的,充分利用不等于可以無限利用”。
此外,杜慶春認為,動畫產業要有戰略定力和世界格局。“動畫產品的世界格局,在于要引入先進生產要素,也要開發性地進行敘事資源整合。與真人電影產品相比,我國的動畫產品想成為全球文化產品更加便捷,從這個意義上考慮,我國的動畫產業在立足本土市場的同時,也要更早地進行全球化的思考”。(孫山 徐晨)
關鍵詞: 國產動畫電影人物塑造更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