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茅獎”得主徐則臣來說,10月27日是繁忙的一天。在中信書店(啟皓店),他參加“‘今夜,我與茅盾文學獎有個約會’系列活動之作家徐則臣的北上之旅”,在清華大學鄴架軒閱讀體驗書店,“70后首位茅獎作家徐則臣的:閱讀 、寫作和第二世界”上,他又是座上賓 。徐則臣在活動中透露:在寫作《北上》時,沿著運河南下做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素材,對歷史中的疑點有了一些思考,因此寫完《北上》,他想寫《南下》。
當天的這兩場活動,均由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徐則臣攜獲獎作品《北上》一書,分別與茅盾文學獎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作家文珍,《北上》一書責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陳玉成等展開文學對談。
在對談中,徐則臣講述了自己創作《北上》的幕后故事:做了大量、細致的案頭工作,閱讀運河題材或者是歷史題材的典籍多達70多本,并且沿著運河1700多公里的十幾座城市,一座座走過去,一步步丈量運河的長度。在寫作中,因為要算航行的船速,自稱數學不好的徐則臣說自己做了很多數學題。
值得一提的是, 在沿著運河南下做田野調查及閱讀歷史的過程中,徐則臣也對一些歷史事件有了新的思考,包括慈禧太后與光緒的關系以及關于康有為的一些說法。對于這些歷史疑點,徐則臣稱在閱讀過程中記錄了很多。在寫作《北上》時,由于要服務大運河的整體故事,他沒辦法將這些疑點在小說中呈現出來。如今,他準備單獨拎出來,在《南下》一書中做出解答。(記者 張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