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瀕臨失傳的曲藝劇目重登舞臺
為進一步搶救河北省民間曲藝,河北省藝術研究所啟動傳統曲藝腳本挖掘整理搶救項目
45部,121卷,約1500萬字——面對這樣浩瀚體量的傳統曲藝手抄說唱腳本,除了驚嘆和敬畏,更多的還是一種責任。3月3日,河北省藝術研究所劇目室主任麻立哲回憶起第一眼見到這些“寶貝”時的激動:“體量大、內容多、門類廣,年代久遠,怎樣才能讓這些千辛萬苦搜集記錄的手抄本發揮出價值?活態地傳承下去?”
曲藝,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我國的曲藝,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歷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河北的曲藝源遠流長,其說唱傳統可追溯到先秦,境內現存24種曲藝曲種,是典型的傳統曲藝大省。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繼承和弘揚傳統曲藝,河北省戲曲研究室(河北省藝術研究所的前身)組織專人,進村入戶,走街串巷,收集、挖掘了廣袤河北大地上的45部傳統曲藝說唱腳本。“那時候沒什么影像技術,就是憑借一支筆、一個本子,然后就開始聽、開始記……”麻立哲告訴記者,這些傳統曲藝說唱腳本均為當時河北省曲藝界老藝人所口述,由曲藝工作者實地調研并記錄下來,內容涵蓋了自明清以來,以口授心傳的方式在民間傳承了幾百年的演出本,涉獵大鼓書、木板書、竹板書等多個地方曲種,較多地保留了民間創作的原始風貌,具有非常珍貴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據悉,其中一些作品現在還能演出,隨著老藝人的離去,還有不少瀕臨失傳。
“可以說,省藝術研究所現存的曲藝手抄本,是河北曲藝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河北人民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創造力,具有不可再生性。”采訪中,河北省曲藝領域相關人士如此評價。
記者了解到,曲藝藝術有其獨特的復雜性,受地域文化、傳承人、傳承方式等因素影響極深。很多曲藝名目相同,但在歷史演變中,不少內容存在較大差異,流傳下多種版本。受條件限制,當年這些珍貴的資料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匯編整理,均未正式出版。而今這一巨大寶藏,亟待實現活態保護傳承。
一脈相繼承,揚帆再出發。為搶救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曲藝寶藏,省藝術研究所于2020年上半年啟動了“河北省傳統曲藝腳本挖掘整理搶救工程”,抽調專人,組成專業的工作團隊,以當年采集記錄來的這些珍貴的手抄資料為主,開始對河北省現存曲藝傳統腳本進行搶救性整理、挖掘、出版。因該項目工程浩大,卷數繁多,且當年手抄本匯編時處于簡化字、二簡字迭代時期,并夾雜大量方言、口語,因此,該搶救工程確立了“保護第一、搶救為主、分步實施、合理利用”的工作原則,按照每年數字化三部,正式出版一部的工作節奏,分步推進。
“我們通過對手抄本嚴格的校勘、修訂、批注、掃描等工作,不僅要達到正事實、通文字、惠后學的目的,還要確保曲藝腳本搶救工作能夠保護好、留得下、傳得開。”麻立哲說,在整理出版曲藝腳本的同時,下一步將謀劃啟動河北曲藝的研究、傳承、宣傳工作,從傳統曲藝腳本中遴選出經典的、優秀的、有代表性的曲目,對接演出單位,讓這些產生、流行于民間, 保留了傳統曲藝原生態,蘊含著豐富的民間舞臺演出信息的曲藝腳本,能夠重新呈現在舞臺上,實現傳統曲藝的“活態傳承”,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源泉和滋養。(記者龔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