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至16日,由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主辦、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承辦、《中州學刊》雜志社協辦的“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學術研討會在河南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全國50多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所的8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共同探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現代轉化問題。
在研討會的主題發言環節,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色音以“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的創造性轉化——以內蒙古烏蘭牧騎為例”為題,介紹了烏蘭牧騎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并完成從傳統到現代成功轉型的案例。“長調民歌、呼麥、雅托噶等蒙古族的優秀民間藝術通過烏蘭牧騎得以傳承與傳播,60多年來,經過烏蘭牧騎對蒙古族民間藝術的不斷吸收、加工創新,使得蒙古族民間藝術與時俱進、順應當今社會需要,得到了極大的弘揚和發展。”在色音看來,今后烏蘭牧騎在節目編排上應對內蒙古自治區的民間藝術資源繼續不斷地進行挖掘、整理、開拓和創新,以新的形式傳承弘揚民間藝術;表演形式要結合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加入新技術、新元素并突破以歌舞為主的單一演出形式,使烏蘭牧騎在創造性轉化過程中得以多樣化地可持續發展。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鄭土有以“從文化發展觀看非遺保護與利用的觀念問題”為題,回顧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發展的歷程,并反思了保護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尤其他提出的非遺保護本真性與動態性困境的問題引發與會專家學者共鳴——本真性強調原汁原味地保護,而動態性則強調非遺的變化發展,兩者似乎存在矛盾。對此,鄭土有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中強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性和活態性應始終受到尊重。本真性和排外性不應構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和障礙”給予了有針對性的回應。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祥林則以“中國兩河流域及文化多元融合”為題,分享了自己在實踐調研中發現的傳統文化保護中傳承人的有關問題,并強調“兩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發展策略。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丁永祥以“傳統文化的當代利用”為題,介紹了近年來在“非遺”進校園和農村“非遺”保護方面的工作,同時提出了“非遺”傳承保護的困境以及文旅融合、文創開發等“非遺”發展思路。
研討會期間還進行了多場分組討論,與會專家學者以開放的眼光,站在儒學、詩學、美學、圖像學、非遺學等各自研究的領域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這一問題進行了現代性反思;圍繞地方劇種、國家級非遺項目、工業遺產、傳統手工藝、傳統節慶等領域的具體案例以及相關理論研究探討了傳統文化現代性轉化路徑,包括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遺產資源化產業化以及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等。
活動期間,與會人員還在河南師范大學音樂廳現場觀摩了該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戲曲專場活動——懷梆戲演出,《游龍戲鳳》選場、《狀元媒》選段、《穆桂英下山》選段等精彩上演。
河南師范大學副校長馬治軍、《中州學刊》雜志社社長李太淼等出席相關活動。(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