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演出流光溢彩、頂級展覽深受青睞、傳統國粹魅力不減、經典歌劇廣受贊譽……9月15日,2021“一帶一路”·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在廊坊市開幕,世界目光再次匯聚河北。
家門口樂享文化盛宴
“真是不敢相信,我在手機短視頻上刷到過的剪紙畫非遺藝術,今天就在我面前展示。”9月16日,在廊坊市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百年百藝民間文化藝術展現場,63歲的廊坊市民王國發,駐足停留在剪紙畫《萬里長城圖》的展示臺旁,和河北省省級非遺傳承人、剪紙畫創始人姜艷華攀談了起來。
當天,絲綢之路國際藝術交流中心人流不斷,一波又一波觀眾前來,觀看這場文化與藝術的饕餮盛宴。
“我是北京人,退休后長住在廊坊,能在家門口欣賞這么精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簡直太幸運了。”藝術節對觀眾開放后,秦女士第一時間帶著兒媳和孫女前來觀展。
“除了京津冀三地的非遺項目,在這兒還能看到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遼寧阜新的瑪瑙雕、上海的海派黃楊木雕、內蒙古的蒙古服飾……太精彩了。”秦女士興奮地說,近年來廊坊的文化藝術活動日益增多,老百姓能長時間連續欣賞到各式各樣的文藝展演,既大飽了眼福,也提升了自身的藝術欣賞水平,很期待接下來的一系列藝術活動。
“藝術節內容豐富,不僅可以觀看,還能親身去體驗。”31歲的張青青一直對蜀繡有著濃厚的興趣,本次藝術節上,她終于一償夙愿,跟著來自重慶的蜀繡老師現場學習蜀繡技藝。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此次藝術節既突出民間性和平民性,又彰顯“國際范兒”,匯集俄羅斯、阿塞拜疆、匈牙利等國的經典藝術作品,用多層次、立體化的藝術形式展現“一帶一路”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讓民眾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國際化、多元化、高層次的文化大餐。
交流中搭建互鑒平臺
中外精品劇目展演、各類主題藝術展覽、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嘉年華活動……藝術節,開啟了一場璀璨奪目的文化盛會,搭建了一座共融互鑒的文明金橋。
“這件木雕的名字叫《童年的記憶》,主要刻畫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孩子們的游戲;這個叫《滿載而歸》,描寫的是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滿滿的消費能力……”在“海派黃楊木雕”展位前,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派黃楊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陳華明正在跟觀眾介紹木雕作品。
“海派黃楊木雕以立體見長,整件作品大多由一根木材一氣呵成,充分運用西方雕塑藝術的解剖學,大到木雕造型、人物道具,小到一絲須發、毫末衣紋,非常講究結構和比例的協調……”談及木雕,陳華明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在展示非遺技藝的同時,陳華明不忘借機和同行切磋交流。“剛才我還去了京津冀非遺展區,跟來自北京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紫檀雕刻的傳承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學到了不少東西呢。”
同樣在此次藝術節上收獲頗豐的還有來自廣西的壯族織錦技藝傳承人李村靈。
“很開心有這樣一個平臺,不僅可以展示我們的織錦技藝,還有機會跟蜀繡、潮繡、慶陽香包繡制乃至國外的刺繡、制衣等技藝傳承人進行面對面切磋交流。”說話間,李村靈不忘拿出手機,記錄下自己新的“技藝心得”。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相互碰撞的不止是非遺項目,絲綢之路上不同民族、地域的藝術,也穿越時空的隧道,相匯于此。
在國際民間藝術嘉年華上,十位俄羅斯少年表演起了勺子舞,勺聲清脆、鼓聲鏗鏘,讓人聞之欲舞;阿塞拜疆輕歌劇《貨郎與小姐》的音樂會版在藝術節盛大演出,不同代際的觀眾總能從中解讀出相同底色的價值觀……藝術是一座橋,將人們的思想和情感緊緊聯系在一起。
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當絲綢之路遇上萬里長城,一幅藝術共融、民心相通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鋪展開來……(記者 趙曉慧)
關鍵詞: 長城國際民間文化藝術節 藝術盛宴 廊坊市 剪紙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