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正式對外披露,經過考古人員的多年努力,最終確認西安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為西漢漢文帝劉恒的陵寢霸陵。數百年來,霸陵一直被誤認為位于白鹿原的鳳凰嘴一帶,而實際位置則位于鳳凰嘴南2公里左右,這次重要的考古發現糾正了這一謬誤。
文帝陵寢的確認引發了網民的轟動,一下上了熱搜。日前,主持這次考古發掘工作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漢陵考古隊隊長馬永嬴接受本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他表示:“目前霸陵出土的文物主要以陶器為主,幾乎沒有青銅器或其他名貴金銀玉器,這證實了文帝生前節葬的要求,與西漢其他帝王陵相比,霸陵也是唯一沒有封土的,這也體現了文帝對民力的愛惜。”
西漢是繼秦王朝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前后200余年間共經歷了11代皇帝。
馬永嬴此前曾參與漢景帝與王皇后的漢陽陵考古發掘工作。文景之治是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統治者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漢朝也逐漸走向欣欣向榮的鼎盛時期。但多年來,漢文帝陵所在地卻一直懸而未決,這曾是馬永嬴心頭一大遺憾。
江村大墓被意外發現
馬永嬴介紹,本世紀初,位于白鹿原上的江村大墓出現了盜墓的情況。2002年,就有從江村大墓中被盜走的黑陶俑在國外險遭拍賣,經過不懈努力被追回后,這座古墓逐漸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關注。
西安市考古研究院等文物考古部門立刻對江村大墓進行搶救性的挖掘,“江村大墓早在2006至2009年時就已經被發現和搶救性挖掘,當時只知道根據墓葬形制和規模,應該是非常高等級的墓葬,而且墓葬就在竇皇后陵附近,一般人不可能葬在這里。但當時考古隊員針對傳說中霸陵所在地鳳凰嘴所做的考古工作還不夠,因此不敢貿然肯定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陵。”
關于漢文帝陵的所在地,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明確提到漢文帝陵在白鹿原上。而具體到鳳凰嘴一說,最早就是在元代一個叫駱天驤的人編撰的《類編長安志》中,他詳細寫了一句“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里白鹿原北鳳凰嘴下”。
文獻和實際考古呈現出的差異,讓考古工作者決定進一步進行發掘。2011年起,馬永嬴所在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市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考古隊,對相關區域再次進行詳細的勘探,“我們再次確認江村墓葬的級別很高,符合帝王級墓葬的形制。此外,我們也對鳳凰嘴進行了全面的勘探,確認鳳凰嘴沒有陵墓。結合史料,當時我們心里已經有數,覺得它就是漢文帝的霸陵。之所以遲遲沒有公布,就是因為墓葬中一直沒有出現直接或關鍵的證據。”
關鍵證據鏈“鎖定”墓主身份
而經過2017年持續到現在的進一步考古發掘,關鍵證據終于呈現在馬永嬴的眼前。
馬永嬴介紹,江村大墓和竇皇后墓相隔很近,在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的外圍,考古隊員發現一道東西長約1200米左右,南北寬約860米左右的夯土圍墻,這個圍墻把江村大墓和竇皇后陵圍合在一起。西漢皇帝皇后陵實行同塋異穴的典型葬制,這條大圍墻的發現,證實江村大墓的主人和竇皇后共處一個大陵園,即“同塋”,兩人一人一個墓穴則即“異穴”,“能和竇皇后合葬的,自然只能是她的丈夫漢文帝。”
馬永嬴還介紹,江村大墓和竇皇后墓外圍都有一道道外藏坑,這是皇帝皇后陵墓安放陪葬品用的,這些外藏坑中,有一條象征官署機構的外藏坑,“這些象征三公九卿的官署機構圍繞陵墓轉了一圈,你說這個墓主能是誰,只能是皇帝。”
馬永嬴介紹,竇皇后陵是典型的西漢陵,它有高大的封土,從西漢到現在2000多年,沒有人提出質疑。此外據《漢書》記載,葬在白鹿原上的皇帝就只有一位,那就是漢文帝。“我們為了慎重起見,一開始也先考古研究了竇皇后陵,發現其不光上地面封土符合葬制,外圍同樣有十幾座外藏坑,這都符合漢代皇后的葬制,此前我們也發掘過漢陽陵的王皇后陵,非常類似。因此竇皇后陵在歷史上沒有疑問,我們通過考古工作證實,它就是皇后級別的陵墓。因此首先證實竇皇后墓無疑。”
“我們是一點點做工作、一點點搜集證據,最后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考古是一門科學,它非常講究證據。要說唯一可惜的,就是這次考古發掘中還沒有直接的證據,我所說的直接證據,就是直接出土帶‘霸陵’兩字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