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世界首座用“低熱水泥”澆筑的白鶴灘水電站大壩有何特別?第一時間發現3毫米腫瘤病灶的“人體哈勃望遠鏡”有多厲害?掌握“輕功水上漂”的水陸兩棲飛機“鯤龍”如何在20秒內汲水12噸?“海上大力士”振華30號如何起吊港珠澳大橋的海底沉管?
圍繞這些中國頂級裝備,集中展現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進步與成長,2019年,《超級裝備》第一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首播。去年,《超級裝備》又播出第二季,登上全網各平臺熱搜18次,相關話題累計閱讀量破2億。
近日,“我愛機器俠——《超級裝備》親子讀書會”在浦東圖書館舉行,向大小讀者分享同名新書《超級裝備》的編輯故事和紀錄片拍攝的臺前幕后。
紀錄片《超級裝備》總導演、圖書《超級裝備》總編輯韓晶介紹,為拍攝《超級裝備》,主創團隊花了2多年時間,10次北上、9次南下、3次出海,足跡遍布33個城市和地區,走了6萬公里行程,完成了18個最前沿最尖端的中國裝備的拍攝,寫下了幾十萬字的創作筆記,有數百名研發制造人員和工程建設者接受采訪,最后,凝練成了250分鐘的影像。韓晶還表示,當《超級裝備》從影像變成圖書:“不只是畫面變成文字,流動的東西變成靜態的東西,書中還新增了許多細節與拍攝時的小故事,這些都是紀錄片里看不到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帶領我們跟著畫面,游覽服務于祖國大好河山的超級裝備。而一本好書,則給我們講述一個個解密故事。”上海政法學院上海紀錄片學院教授、副院長邢虹文認為,本書的另一大特別之處,是著重刻畫了與超級裝備有關的人物,“這些人物對自己的高標準,以及他們的職業精神,值得在場小朋友作為榜樣努力學習。”自主研發世界最大起重船“振華30”的起重機總設計師、振華重工副總工程師嚴兵也親臨現場,分享科技攻關故事與背后的大國崛起。
據悉,圖書《超級裝備》收錄了中國在能源、醫療、基建、交通、救援等領域最前沿、最先進的18個尖端裝備的故事,不僅呈現了一場“吸睛”的科技奇觀之旅,還融入拍攝巧思、幕后花絮,以及配音嘉賓吳剛、黃軒、朱亞文、王凱、胡軍的聲音創作故事,從多個維度展現了“中國智造”的力量,彰顯了科技進步如何惠及普通百姓。
來源:浦東發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