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楠
2023年7月,北京市2.98萬家法人和其他組織領取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涉及市市場監管、市民政、市編辦、市農業農村局、市總工會五家登記管理部門的9類組織機構,同比增幅15.82%,全市機構賦碼總量達337萬家。
統一代碼作為單位“身份證號”唯一標識,自改革制度實施以來,通過信息共享、重點推進等多種措施相結合,在政府部門、社會各行各業廣泛應用,有效服務社會經濟建設。
為營造公平、公正營商環境,發揮統一代碼身份標識作用,統一代碼數據庫實現了與北京市公共信用平臺對接,通過統一代碼信息準確識別信用主體,將分散在各部門、各領域的信用記錄歸集整合到當事主體名下,形成完整統一的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夯實本市信用體系建設基礎,為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創造了條件。
通過數據調用、信息共享等多方式,本市推進統一代碼服務全市公共管理。市財政局共享26類登記機構統一代碼信息,為統計分析本市經濟運行情況匯聚基礎數據;為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提供事業單位法人登記的統一代碼、機構名稱、機構類型、業務范圍、主管單位等11個字段的統一代碼信息,實現政務服務事項高頻數據共享;為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北京市應急管理科學技術研究院批量核查統一代碼企業類別信息,確保特種作業操作人員技能補貼發放工作符合政策要求。同時,統一代碼還廣泛應用在市人力社保局“全民參保”、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申報和黨務管理、中關村管委高新企業管理、市科委科創企業管理等工作中。統一代碼在全市公共管理的應用,保障了經濟社會活動順利開展。
此外,統一代碼服務還對數字市場監管建設起到了助力推動作用。在全市綜合監管數字化建設中,北京各監管部門可以共享本市統一代碼基礎信息,同時通過提供在京從事生產經營的外埠機構統一代碼信息比對服務,有效解決在京外埠各類機構作為監管對象的數據準確性問題。助力監管對象基礎庫建設,支撐對監管對象、檢查任務的準確定位。
統一代碼制度的實施,為部門間數據共享、信用公示、聯合懲戒等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依托統一代碼庫的數據資源,市市場監管局將持續深化統一代碼數據信息在各行業領域中的應用,為社會經濟發展護航助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