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也“轉型”
——藁城宮燈專業戶的新春掠影
藁城區中國宮燈博物館里,游客帶著孩子正在體驗宮燈制作技藝。 記者趙海江攝
大紅燈籠高高掛,紅紅火火過大年。春節臨近,在宮燈之鄉——石家莊市藁城區,生產宮燈的農戶們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訂單絡繹不絕,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全力趕制宮燈,藁城宮燈正源源不斷地將喜慶和祝福送往海內外。
擁有上千年歷史的藁城宮燈,依靠不斷開拓創新,老技藝煥發新生機,老產業轉型展活力。如今,藁城宮燈不僅占領國內90%的市場份額,還遠銷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后亮相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北京APEC會議等世界級舞臺,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靚麗符號。
線下+線上,宮燈成了“聚財燈”
一進入屯頭村,村口牌坊上“中國宮燈第一村”幾個大字熠熠生輝。村莊的街道兩旁,大大小小的宮燈廠鱗次櫛比,院內院外掛著紅艷艷的燈籠,從外地趕來進貨的汽車進進出出。
走進村民白軍平家的院子,兩個4米長的燈籠鐵絲骨架吊在半空,白軍平正帶著兩個伙計套燈罩。風很大,當折疊的燈籠骨架一點點撐開時,高高鼓起的燈布劇烈抖動,難以控制,他們努力了多次才完成這道工序。
“這是山西一家客戶訂購的大型燈籠,一共4個,用來辦燈展的。春節前我接了100多個大型燈籠的訂單,除夕前后才能忙完。”從事宮燈制作已有40多年的白軍平說,他在村里獨樹一幟,專門做直徑2米以上10米以下的大型宮燈,“最大的燈籠,比俺住的屋子還要高,要在屋頂上架固定支架,五六天才能做1個。”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一些宮燈生產企業開始“觸網”。走入藁城區鴻瑞宮燈有限公司,只見院里樓層之間架設了升降架,工人們通過升降架把快遞包裹快速搬運到卡車上。負責人蘇亞建說,“我們在天貓、京東都開了網店,年網絡銷售額達到150萬元,占全部年銷售額的1/3。”
“中國宮燈看藁城,藁城宮燈出屯頭。”屯頭村黨支部書記蘇振國說,目前,全村生產的宮燈包括紅紗燈、走馬燈等五大系列200多個品種,1800多家農戶從事宮燈相關產業,年產量8300萬對,年產值近11億元,并輻射帶動周邊十幾個村從事宮燈生產,為周邊村群眾提供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間接帶動5萬多人實現就業。
科技+創意,傳統技藝綻新顏
“這兩款以冰雪運動和十二生肖為主題的紙雕宮燈,我們花了一年半時間才研制完成。”在藁城區宮燈研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風軍熱情地向我們介紹他們的新產品。
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們公司生產的9萬個“五福娃”紙雕宮燈成為特許商品;2010年上海世博會,2300個紙雕宮燈裝飾會場;2014年北京APEC會議,200個紙雕宮燈裝點新聞中心……“去年12月,第四屆全國大眾冰雪季啟動儀式在正定舉行,第一個節目是十幾個女孩提著燈籠表演,那些燈籠就是我們生產的紙雕宮燈。”張風軍言語中透著自豪。
張風軍是藁城宮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十一代傳承人。“藁城宮燈起源于東漢,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因進貢宮廷被稱作宮燈。”張風軍說,傳統宮燈都是手工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多達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洗竹竿、打底座、鉆座眼兒,一天也做不了一個。“時間長了,會做宮燈的藝人越來越少,宮燈制作面臨傳承斷檔、后繼無人的危機。”
近年來,區政府大力支持宮燈產業轉型發展,牽頭成立了藁城宮燈行業協會,組織宮燈老藝人、生產大戶研究改進工藝,發明了挖篾兒機、洗竿兒機等一套專用機械,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如今在屯頭村,宮燈制作已形成了一個產業鏈,不僅有大大小小的宮燈廠,還分布著底座、布料等各種配件店鋪10多家,200多家農戶從事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小型燈籠的話,工人一天做200個沒有問題。”張風軍說。
生產效率雖然提高了,但藁城宮燈還面臨著利潤不高、同質競爭等問題。一個偶然的機會,張風軍與精通蔚縣剪紙技藝的史有全閑聊時產生了靈感:何不將蔚縣剪紙與藁城宮燈兩種民間藝術結合起來試試?兩人經過多番試驗,終于研制成功紙雕宮燈這一產品,并成立了公司。
走進藁城區宮燈研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百余臺電腦控制的激光雕刻機正在高速運轉,激光手臂輕快移動,僅20多分鐘,紅色卡紙上便出現栩栩如生的圖案。
“紙雕宮燈以高檔卡紙敷彩、激光雕刻而成,巧妙地融入了剪紙元素,呈現濃郁的民族特色。不僅制作快捷,外表美觀,還可以自由插裝、拆卸,便于攜帶。”張風軍說,他們的紙雕宮燈共獲得9項國家專利,已出口到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政府引導支持下,公司還成立了省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當地宮燈生產企業提供各種技術服務,提升藁城宮燈產業的整體水平。
文化+旅游,春節熱變成四季紅
走進屯頭村宮燈文化一條街,馬路寬闊整潔,明清風格仿古建筑與古樸典雅的宮燈文化墻交相輝映。最顯眼的是其中的藁城宮燈博物館,這是由藁城區投資500萬元打造的工業旅游景點,展示了藁城宮燈發展歷史、文化故事以及宮燈產品,吸引游客參觀體驗。
“過去買過很多燈籠,但還從未動手做過。取鐵架、套燈罩、燙金線,親手做一個火紅的燈籠,挺有意思的。”來自邢臺市的張先生在藁城宮燈博物館體驗制作燈籠的過程,感到十分新鮮和愉悅。
去年3月,我省公布第一批特色小鎮創建類和培育類名單,藁城宮燈小鎮被列入培育類名單。“我們把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相結合,以宮燈產業和宮燈文化為基礎,在屯頭村高標準建設宮燈小鎮。”藁城區委書記高玉柱說,目前,初步規劃已制定完成,正等待政府相關部門審批通過。
記者看到,屯頭村內主干道兩側房屋墻體、檐口等已被改造成明清風格仿古民居,馬路也進行了改擴建。村里還在改房、改水、改路、改廁、改廚“五改”的基礎上,注重村莊整體綠化,在道路兩側栽植了女貞、金葉榆等高低不同、顏色各異的樹種。
“宮燈生產主要集中在春節前幾個月,之后就是很長時間的淡季。宮燈小鎮建成后,將發展民俗旅游業,讓我們的宮燈由‘春節熱’變成‘四季紅’。”蘇振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