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國際繪本展區看到了大量來自全球的優秀繪本,內容制作之精良令人不禁心生感慨。
以兒童都喜歡的“恐龍”元素為例,我國原創繪本多集中在科普領域,更加注重閱讀的知識性。反觀國外繪本,比如《家有恐龍習慣養成圖畫書》,讓恐龍成為孩子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和遵守規矩的榜樣,衍生出妙趣橫生的故事。
其實,科普繪本在國內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長購買字數不多但價格不菲的繪本時,似乎總會有一種“希望孩子能從中學到點什么”的“功利”色彩,對于繪本為孩子帶來的審美享受重視不足,而繪本作為文字與圖像的結合體,本就不應“厚此薄彼”。在國際繪本展區,《奇妙國》《旅之繪本》可謂“無字”繪本,但仍以絕妙的構思與精美的畫面吸引了不少讀者的目光,也體現出讀者對于原創繪本提升“圖畫表達能力”的期待。
無論是哪種童書形式,講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是關鍵。克羅地亞作者安德烈婭·彼得利克·侯賽諾維奇創作和繪制的《藍色的天空》,講述了自己失去父母的故事,在獨自長大的過程中傳遞了生活的暖意。與其創作別人的故事,不如向內看看自己,并尋找與小讀者的共通之處,或許也是國外繪本帶來的一個可以參考和借鑒的地方。
來自荷蘭的青蛙弗洛格以各種形象出現在繪本故事里,可謂是明星級IP。與之相比,我國脫胎于原創繪本中的知名度高的IP還不多,這也提醒出版人強化IP意識,向多媒體形態延伸。
隨著國內原創繪本質量提升,市場日趨成熟。當用好用活中華傳統文化資源,并與當代兒童的生活緊密結合,當繪本的作者、繪者、出版人都能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秉持工匠精神“取長補短”,那么原創繪本再升級也就不遠了。(尹琨)
關鍵詞: 原創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