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3日起,“國際軍事比賽-2019”將在10國舉行。我陸軍、海軍、空軍將組隊赴俄羅斯等5國參加比賽,保障參賽隊伍跨國軍事運輸的任務落到了沈陽聯勤保障中心運投部門人員的肩頭。連日來,該部門上下帶著責任、感情和方法,投入到跨國軍事運輸保障的一線。
“計劃內的保障可以按部就班,計劃外的保障需要緊急協調。”在內蒙古滿洲里某鐵路貨場,北部戰區軍事運輸投送調度中心軍代表王百元告訴記者,按照計劃,參演部隊應提前到場在此集結,但由于各單位路途遠近不同,有的部隊提前好幾天就到了。由于軍列停靠的貨場沒有供水供電設施,官兵的生活用水、防暑降溫成了問題。
烈日下,王百元跑前跑后,依托鐵路車站辦公區設施,迅速外接電纜、水管。不出半天時間,遠道而來的參賽官兵就洗上了熱水澡、喝上了開水。自己雖然汗流浹背,王百元卻感到無比舒暢。
盡管一些部隊到場早,但直至啟運在即,俄方還未收到我方出境人員清單。今年是邊檢部門改革轉型的第一年,新的工作機制還在探索建立之中,為這次跨國軍事運輸帶來新情況。
“準備時間寶貴,坐等不是辦法。”負責現場指揮的北部戰區軍事運輸投送調度中心副主任羅維有當機立斷:通過鐵路部門和邊防部隊傳遞信息,推動兩方對接工作及早展開。
受領任務的軍代表楊榮堃和李世超分頭展開工作,一方面通過鐵路外事部門聯系俄鐵路部門,另一方面協調我邊防部隊通過邊防會晤機制向俄邊境代表機構通報信息。最終采取雙管齊下的辦法,促進了雙方準備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雖然各支參賽部隊都編配隨隊翻譯,但在鐵路運輸和裝備捆綁加固的具體環節,很多專業術語都存在翻譯不準、不清、不細的問題。特別是部隊在俄羅斯后貝加爾斯克火車站進行換乘換裝作業期間,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
事關人裝安全,必須一絲不茍。負責境外換乘換裝指導工作的專業技術工程師劉洋想出了一個拉網式檢查的辦法。他協調我方鐵路人員、參賽部隊負責人以及翻譯人員,與俄鐵路人員組成聯合工作組,像過篩子一樣,對裝備捆綁加固情況逐臺逐車檢查,雖然雙方工作量增加了好幾倍,卻保證了裝載不出錯、安全底數清。
此次比賽,我軍首次由空軍、海軍聯合組隊參加“航空飛鏢”航空兵機組比賽。而該參賽項目所需裝備、彈藥和器材的運輸任務重,讓負責換乘換裝的3名押運員犯了難。在場的幾位軍代表協調現場全體參賽官兵,打破部隊建制,建起各軍兵種共同參與的攻堅團隊,大大縮短了裝備器材的換乘換裝時間,展現出來的團結協作精神令俄方人員挑起大拇指。
換乘換裝作業結束后,滿載勇士和裝備的列車緩緩開動。列車上,添乘軍代表吳大川將獨自擔負起未來7300多公里的軍運保障任務,他面向國門方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然后轉身踏上漫漫征程……
為保證輸送途中安全,中心運投部門指導參賽部隊做了大量準備工作。
關鍵詞: 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