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地鐵末班車,載回形形色色的都市年輕人。他們從小城來,將青春和理想作入場券,在日以繼夜的打拼中。那么,對于這些在城市里奮力拼搏的年輕人來說,究竟工資都花在了哪里?一年能抽出多少時間來陪父母?又是在什么時候最想家呢?近日,探探發布的《2019都市異鄉青年調查報告》對于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年365天6成年輕人陪伴父母少于10天
對于許多背井離鄉拼搏的年輕人而言,事業與陪伴家人往往很難兼顧。報告顯示,近6成年輕人一年365天中,陪伴父母的時間少于10天。
其中,都市年輕人一年在家鄉陪伴父母3天以內的比例為6.5%,陪父母3-10天占比最高,比重為53.1%,10-30天的比例為30.9%,1個月以上比例為9.5%。
報告結果顯示,在外打拼年限越長,每年回鄉陪家人的時間則越少。在大城市打拼1-2年的年輕人中,27.1%每年陪家人時間少于10天,在外2-3年、3-5年、5-8年的異鄉青年每年陪家人時間不足10天的比例呈遞增趨勢,分別為44.2%、58%、59.8%。而工作8年以上的異鄉青年,一年回鄉陪家人時間不足10天的比例達61.7%。
超5成的年輕人在這一刻最想家
在外漂泊,你什么時候最想家?根據數據調查顯示,54%的年輕人覺得當“得知家人遇到問題”時最想家。工作時突然接到家人的電話,他們往往擔心會有不好的消息,自己卻無能為力。“生病無助”和“逢年過節”,也是這些年輕人普遍覺得想家的時刻。
91.8%離家者與小初高朋友漸行漸遠
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正逐漸構建著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層。數據顯示,72.1%在都市打拼的年輕人平時聯系最密切的朋友是離開家鄉后在大城市里認識的人。其中同事(前同事)所占比例最高,為44.1%,其次線上/線下活動認識的朋友為28%,大學同學占比16.3%。
而大多數深處都市打拼的青年們與自己家鄉的小初高同學漸行漸遠,平日聯系密切的比例僅有8.2%。
月薪12415元成為是否長居大城市的分水嶺
對于大城市生活工作的年輕人,房租/房貸成為他們每月必須考慮的支出。報告顯示,72.1%在都市打拼的年輕人,需要將每月四分之一以上的薪水用于交房租/房貸。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小鎮青年房租/房貸壓力高于月收入四分之一的比例僅為12.4%。
都市打拼的青年里,45.4%的調查對象將月收入四分之一用在房租/房貸支出上,17.2%的年輕人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支付房租/房貸,且有9.5%的年輕人需要將每月一半及以上的收入用于交房租/房貸。
因生活成本較高,都市里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收入有一定的要求。月薪12415元是他們認為能支撐自己在大城市長久生活下去的理想月收入。
與此同時,在該報告所涵蓋的10座城市中,不同城市的異鄉青年對能在各自城市長久生活的理想月收入有不同意愿。在北京的打拼的年輕人認為的理想月收入最高,為17407元。上海13937元、深圳13215元、杭州12994元和廣州12110元位列前五。
“房租房貸、培訓班、旅游”成都市打拼青年單筆最大開銷TOP3
同齡人生活工作在大城市和小城鎮,除了面臨不同的個人收入與生活成本,他們各自的消費模式也不盡相同。針對“近一年內單筆最大支出”這一問題,大城市和小城鎮的年輕人們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報告顯示,小城鎮青年一年單筆最大支出TOP3為買奢侈品、買車、旅游。相較之下,都市打拼的青年一年單筆最大支出TOP3為房租房貸、學習培訓班、旅游。其中選擇房租房貸的青年有41.5%,占比最高。
注釋:數據源自探探發布的《2019都市異鄉青年調查報告》,該報告針對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漢、成都、重慶、西安10座城市的18-35歲背井離鄉,在大城市打拼的青年人進行抽樣調查,從生活狀態、情感態度、經濟實力、地域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 年輕人陪伴父母天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