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11日,因報名企業眾多而延期舉行的北京首輪土拍迎來競價出讓環節。開拍首日,12宗地塊以516.19億元成交,但其中7宗地塊因觸及“競地價”“競政府持有產權份額”雙頂,轉入競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投報程序,競得開發商仍處待定狀態。
今年是執行“雙集中”供地政策的第一年,在北京之前,長春、廣州、無錫、重慶、杭州等地已完成首輪出讓。目前來看,各地土地熱度分化加劇。重慶、杭州、無錫等地土地市場熱度高企,杭州超過七成地塊溢價率觸頂,重慶近半地塊溢價率超50%,但首個公開競拍的長春,首輪土拍的38宗土地中,32宗以底價成交,2宗流拍。
北京首日競拍競爭激烈
資料顯示,此次北京首批集中供應30宗地塊,約169公頃,建筑規模約345萬平方米,掛牌起始價達1035.81億元,約占2021年宅地供應計劃33%。
地塊共涉及12個區,其中15宗位于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面積約73公頃,占比約43%;位于多點及副中心地區項目11宗,建設用地面積約72公頃,占比約43%;位于生態涵養區項目4宗,建設用地面積約24公頃,占比約14%。
為了更好控制房地價格,此次出讓結合相關宗地所在區域市場供求、功能定位等因素合理確定競買條件和交易方式。建立“房地聯動、一地一策”會商機制,加強精準調控;引入房屋銷售價格引導機制,將價格引導前置到土地出讓環節。
據悉,10日,北京共有12個地塊現場競拍,總成交金額為516.19億元,成交住宅用地規劃建筑面積102萬平方米,相當于2020年全年成交住宅用地規劃建筑面積的15.7%。具體來看,12宗地塊全部達到預設地價上限后,進入競政府產權份額或競配建公租房面積階段。其中,7宗地塊因觸及雙頂,轉入競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投報程序,分別為海淀區樹村2宗地、朝陽區王四營3宗地塊、崔各莊1宗地塊、豆各莊1宗地塊。
出讓文件顯示,參加投報的競買人需于現場競價后第10個工作日提交投報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申請書包括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依據技術應用和管理模式。
例如,位于海淀樹村的兩個地塊,分別經過41輪競價和42輪競價達到57.3億元和63.7億元地價上限,并觸及20%政府產權份額比例上限。上述地塊房價上限為11.2萬元/平方米,這也意味著,購房人購買商品房價格將不超過8.96萬元/平方米,獲得80%產權。但由于該地塊進入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投報程序,競得企業仍然待定。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表示,北京首日競拍競爭激烈,保證金總額高達1580億元,足以看到房企的熱情。但對于大多數房企來說,根本拍不到地,資金較差房企只能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