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生態建設的雄心描繪出未來之城的新景——今天,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正式對外發布:白洋淀淀區及上游水質全部達到三類標準。“這標志著白洋淀已經從污染治理為主向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并重轉化,進而向生態修復為主的新階段轉變。”雄安新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程鋼興奮地說。
有“華北明珠”之稱的白洋淀,在20世紀80年代曾遭受嚴重污染,水質變差,2000年以后還多次發生大規模死魚事件。“這背后是白洋淀污水和缺水兩方面糾纏而成的死結。”環保專家曾憂心忡忡地分析。
轉機出現在2017年。當年,河北雄安新區設立。
從設立開始,雄安新區就志在建設一座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為了盡快恢復白洋淀這個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河北堅持系統治理,推進全流域治理和保護,4年來共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重點項目239個,流域938公里市政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任務全部完成,“散亂污”企業全部取締、動態清零,非法排污口全部取締封堵,推動白洋淀生態修復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你們看,這水多清亮,跟自來水一樣!”日前,記者在雄安新區安新縣圈頭鄉橋東村采訪時,義務環保監督員夏國勝從淀里舀起一瓢水給我們看。
橋東村位于白洋淀中心,四面環水,是白洋淀39個“純水村”之一。在白洋淀的治理中,雄安新區對所有淀中村、淀邊村開展“一村一策”專項整治,確保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達標。
“我們早就改變了把污水排在淀里的做法,很多人還當上了環保監督員。過去我們是污染的制造者,現在成了環境保護員!”夏國勝笑著說。
白洋淀流域全面開展河道綜合治理,淀區全域實施退耕還淀還濕,蘆葦平衡收割開創先例,白洋淀獨特的“荷塘葦海、鳥類天堂”風采得以再現。
從2017年的劣五類,到2018年的五類、2019年的四類、2020年的局部三類,再到如今的淀區及上游水質全部三類,僅用4年多時間,白洋淀就提前完成了省定治理目標,首次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成為生態修復的又一個“中國案例”。(記者李鐵兵 郭慶敏 喬婭 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