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高鐵上的一則視頻上了熱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高鐵上一個1歲的小孩子在哭鬧,旁邊的一名男乘客不樂意了,語氣非常不友好地提醒父母管好小孩子。
許是被孩子吵鬧的本就煩躁,孩子父親就跟這個男子吵了起來。
原本只是一起很小的糾紛,但因為最近“高鐵”和“孩子”這兩個關鍵詞頻繁組合在一起,很快就引發了大量討論,評論區甚至演變成了新的對罵現場。
有人指責:1歲的孩子沒法管,是家長的問題;吵到別人,家長態度就應該客氣一點。
但更多的人還是認為:現在人的包容度太低了,厭童無處不在。
尤其是前段時間韓國的“幽靈兒童”事件發生后,“厭童”這兩個字變得異常敏感。
01
▼
消失的ta們
2023年6月,韓國水原市爆出一起震驚全世界的新聞:
一位30多歲的母親高某,先后在2018年、2019年殺死自己兩個剛出生的孩子。
或許是擔心事情敗露后會遭受法律的制裁,或許是這位母親的心理已經開始扭曲。
她在親手殺死自己的骨肉后,將孩子的尸體塞進了一個黑色塑料袋中,藏在了冰箱的冷凍層,一藏就是五年。
本以為像這樣極端的事件只是個例,沒想到這起案件僅僅是冰山一角。
「冰箱藏尸案」爆發之后,韓國警方開始針對2000多名有出生記錄,但沒有進行戶口登記的“幽靈兒童”進行調查。
各地政府也陸續接到1069起相關舉報,截止到目前已經有249名嬰兒確認死亡,至今仍有600多名兒童下落不明。
這些孩子,
有的因為先天疾病,剛出生就被父母扔到深山里自生自滅;
有的被父母活埋在自己家的花園里;
有的生下來后父母不管不顧,等到孩子咽氣后就用垃圾袋裹好,扔到了垃圾桶里;
還有很多孩子,被父母扔進河里、小溪里......
剩下的孩子,要么就是出生后不久就被父母送人,要么直接丟在教堂的棄嬰箱中。
我們期望,這些孩子能夠在世界上的某一個角落,平安健康地活著,只是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面對數量如此龐大,手段如此殘忍的行為,不少人開始對背后的原因進行猜測。
這種猜測,主要有兩個方向:
一是邪教作祟;
二是“腎紅素”說。
這些傳言玄乎其玄,一再刷新人們的認知下限。
但益美君覺得比起無法求證的「陰謀論」,幽靈兒童背后的社會意義更值得我們探討。
02
▼
「幽靈兒童」現象背后
原因到底是什么?
仔細回顧那些殺嬰、棄嬰的家庭,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經濟困難。
有關數據顯示,在韓國撫養一個孩子到18歲的花費,相當于韓國人均gdp的7.79倍。
而2021年韓國人均gdp是3.47萬美元,這個金額再乘以7.79后的數字有多么龐大,不需要再過多說明。
如「冰箱藏尸案」的高某夫妻一樣。
他們的生活本就不富裕,再加上已經有了3個孩子,根本無力再撫養更多的孩子,最終導致他們步入歧途。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養不起那為什么不墮胎?
這就必須要提到在韓國實施的長達66年的「墮胎罪」了。
與一些歐美國家由于宗教原因禁止墮胎不同,韓國執行墮胎罪是為了緩解戰后人口驟減的問題。
自1953年開始,除非是遺傳性疾病、傳染疾病、強奸、影響產婦健康等情況,私自墮胎的女性,會被處以1年以下的刑事拘留,或是200萬韓元以下的罰款。
直到2021年1月1日,韓國政府才正式廢除墮胎罪。
但此條法律并未被嚴格執行。
很多醫院、藥店根本沒有引進安全的墮胎藥,再加上墮胎的費用高達數百萬韓元,所以很多人寧愿選擇生下來然后再殺掉孩子。
除了經濟和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限制,還有一個原因,韓國雖然是發達國家,但國土面積小資源少,大部分的財富集中在財閥手里。
普通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即便被迫卷生卷死,也很難實現階級跨越,這也導致很多年輕人直接“躺平”。
當基本生存都成了問題的時候,又怎么會有心思養育孩子呢?
還有韓國社會本身的極端厭女、不注重女性生育成本等,種種問題疊加起來也就構成了一個無解的惡性循環:
因為壓力太大、因為女性不想犧牲自己的未來,所以選擇不生孩子;
因為墮胎困難、費用高昂,所以寧愿在孩子生出來之后就殘忍地殺掉;
因為沒有孩子,也就不愿意去體諒孩子,社會整體也就進一步厭童;
因為厭童文化盛行,導致有生育意愿的年輕人產生顧慮,進而選擇不生孩子......
而「幽靈兒童」的出現,也只不過構成這場惡性循環中的一環罷了!
尚未被嚴格執行的反墮胎法、高額的育兒成本、社會經濟的壓力......
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以解決,那些枉死的嬰兒就會真的像幽靈一樣,始終存在于社會中,甚至會越來越多。
當然,益美君說了這么多,不是在為那些殘忍殺害自己孩子的父母辯解,也不是為那些「厭童」的人做辯護。
而是想要表達,任何一種現象的出現,都不是單一的原因導致的。
我們在批評這種現象的同時,也應該思考我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杜絕這種殘忍的事件再次上演。
畢竟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比韓國少。
03
▼
當「厭童風」席卷中國,
我們能做些什么
就像開頭跟大家提到的男子指責1歲小孩子太吵的事件一樣,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吐槽熊孩子的聲音、呼吁設置兒童專屬車廂、餐廳的呼聲越來越大。
甚至我們國家也陸陸續續出現了很多,明確表示拒絕接待兒童的「無兒童區」。
「厭童」似乎變成了一種流行,網絡上凡是有關吐槽孩子吵鬧的帖子,都會收獲大量的共情。
那些整治熊孩子的帖子也一度成為了“年度爽文”、“流量密碼”。
與這些極致「厭童」情緒相對的,是有素質的父母的歉意和崩潰,以及熊孩子家長控訴年輕人不懂體諒的道德綁架。
其實對于年輕人而言,他們真正討厭的是那些8、9歲還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做出不雅舉動的孩子,是那些總往女廁所跑的男娃......
是那些放任小朋友吵鬧、騷擾他人卻不進行正確教育和引導,還反過來倒打一耙的熊父母。
「厭童」這個鍋年輕人不該背,但我們也確實應該嘗試互相理解和包容。
這不僅是個體的問題,更是社會整體的問題。
如果放任這股「厭童風」繼續發展,那我們社會也遲早會陷入和韓國一樣的怪圈:
因為厭童風盛行,所以不敢生;因為沒有孩子,所以不能共情;因為不能共情,所以更加厭童......
而所有的這些問題,最終都會體現在生育率上。
雖然我們國家的情況不像韓國那樣嚴峻,但從近年來持續走低的生育率來看,改變刻不容緩。
從合理規劃「兒童友好區域」開始、從降低生育成本開始、從重視女性生育代價開始......
而不是從高喊“開放三胎”、“包容孩子”的口號開始。
不要等到「幽靈兒童」的悲劇在我們國家重復上演,再去譴責和惋惜。
真的等到那個時候,就太晚太晚了......
出品 |?益美傳媒
作者 | 紙醉葡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