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伊川“非遺”進校園 泥塑文化潤童心
8月30日上午,洛陽市伊川縣實驗小學明德樓“泥人張”工作室內,73歲的張學章老人為到學校報到的新生展示他剛剛燒制出爐的宋代“孩兒枕”,并現場為孩子們演示制作過程。
2019年“泥塑”被列入伊川縣第五批非遺保護名錄,伊川縣實驗小學因勢利導在學校內開辟出專門工作室,供“泥塑非遺傳承人”張學章開展教學,鍛煉孩子們動手動腦能力、學習非遺知識之用。張學章指導孩子們通過搓、揉、嵌、按、刮等一系列動作,制作出惟妙惟肖的人物泥塑。學生憑著自己的想象力,將泥巴揉成自己喜歡的東西,樂在其中。
1950年出生的張學章的老家在伊川縣彭婆鎮槐莊村。據他介紹,因為家庭條件差,他拉過煤,賣過小米、大米,送過木頭,都是為了掙學費。198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學章接觸到了捏泥人。從那以后,張學章就愛上了捏泥人,干活之余,他總是拿著黃泥捏來捏去,有時候是泥人,有時候是小貓小狗等小動物,并且一捏起來,他就專注得能忘記所有事情。這一捏,就是34年。如今,不管是人物像、佛像,張學章隨手就來,十多分鐘就可以捏出一個造型復雜的唐朝貴婦頭像,8刀就能把泥塑人物的五官和面部表情刻畫得栩栩如生。
雖然只有小學文化,張學章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文學的熱愛。沒有錢買書,他就去借書,哪怕是雜志上的一張紙,他都看得津津有味。捏泥人對于張學章來說是一種如癡如醉的愛好,也是養家糊口的主要來源,他白天干活,晚上捏泥人。他的作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泥人張”的名氣越來越大。就這樣,張學章靠著這門手藝成為村里為數不多的“有錢人”,還早早在縣城買了房子。
伊川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負責人說,青少年是非遺傳承保護的中堅力量。今后,將會有更多非遺項目走進校園,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讓非遺保護、傳承迸發出更強的生命力。(葛高遠 張會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