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上是各種雙肩包、挎包、提包;地上擺滿了拉桿箱、旅行箱……2月2日,記者一走進武邑縣縣城張云霞的“扶貧車間”,便被各色箱包所吸引。與張云霞辦公室相鄰的是七間相連的生產車間,60多名婦女正專心地在縫紉機旁縫制箱包。“春節前訂單多,我們在趕制節前的最后一批貨,順利的話大年三十前能干完。”張云霞說。
35歲的張云霞曾在白溝打了4年工,對箱包制作非常熟悉。2015年5月回鄉后,張云霞決定創辦“扶貧車間”,帶領大家一塊兒致富。“那個時候真是難啊,沒資金、沒場地,還招不到人。正當我為此發愁時,縣扶貧部門伸出了援手,不僅解決了場地,還在員工培訓方面給予扶持。”
“你看這130臺縫紉機都是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的形式加入的,可真是救了急,一下子解決了幾十萬元的投資難題?,F在這些工人不僅能掙工資,還能每年分到1200元紅利。”張云霞指著一排排整齊排列的縫紉機說。
“沒文化沒技術,四十多歲了上哪里找脫貧致富的門路?是‘扶貧車間’讓俺們看到了希望。”剛剛領到1490元工資的李霞快人快語。身有殘疾的她每天都騎電車來上班,“別看我拄著雙拐,手靈便著呢!”
“這里只是其中一部分,最好的‘扶貧車間’建在村里。”隨行的武邑縣副縣長劉威驅車帶我們來到距縣城20公里的大國村。只見漂亮的輕鋼廠房寬敞明亮,一排大紅燈籠和門口張貼的福字、春聯把這里渲染得年味十足。
“這是扶貧部門幫助建起來的,一共1100平方米,可容納100多名工人就業。”張云霞說,“工人都是從附近農村的貧困家庭中招來的,經過簡單培訓就能上崗,如果手勤,一天能掙七八十元。”
正說著,一名年輕婦女風風火火地闖了進來。“她叫杜珊珊,現在也成了小老板了。”張云霞笑著說,杜珊珊是鄰村后王曹村的,也是第一批來云霞“扶貧車間”打工的,去年掌握了技術的她信心更足了,在自己家里設了一個分加工點,把后王曹村16名婦女都召集起來。“自從云霞建了這個“扶貧車間”,我們既不耽誤接送孩子、料理家務,還能在家門口掙錢。”杜珊珊開心地說。
“這些農村婦女上有老下有小,年齡偏大,就業局限性很大。去年武邑建設了十大扶貧產業平臺,在家門口有了就業的機會。”劉威說,為實現精準脫貧,使農村貧困婦女實現靈活就業,縣政府扶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在貧困村設立“扶貧車間”,根據貧困村不同條件,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租則租,通過企業+扶貧車間+貧困戶的形式,帶動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目前武邑縣已在62個貧困村建立‘扶貧車間’近百個,直接安置和帶動全縣貧困群眾4000余人實現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