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統籌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縮小城鄉差距
“現在有了好政策,住進了敬老院,有人照顧,真好。”不久前,74歲的李安祿住進了三河市民政事業服務中心,開啟幸福晚年生活。他是入住這里的第一個城鎮戶口五保老人。
李安祿原本住在三河市區,無兒無女沒有收入。按照之前的政策,他只能分散供養或自費到民營養老院生活,不能入住農村敬老院。我市社會保障標準城鄉統一后,城鎮戶口的五保老人也可以入住農村敬老院,和農村五保老人享受同樣待遇。
近年來,我市針對城鄉發展差距逐步縮小的特點,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注重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統一制定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補助、困難殘疾人生活補助、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孤兒救助、低保家庭高中生補助6項社會救助標準,在全省率先實現了保障標準城鄉一體化。
安次區楊稅務鄉村民劉志民家由于兒子兒媳都有智力殘疾,只能靠年邁的劉志民一人維持全家生計。“現在我們一家可以享受和城市低保戶同樣的待遇,我非常高興。”劉志民說,從前農村低保標準是每月354元,城市是每月542元,現在農村和城市一樣了,統一都是每月600元了。
統籌城鄉、應保盡保使民生保障網更加密實。2016年,安次區葛漁城鎮辛莊子村王金利的兒子被確診為白血病,沉重的醫療負擔讓這個家庭陷入了困境。在村委會的幫助下,王金利一家被確定為貧困戶,申請了低保,醫療救助政策使他們只需負擔不到8%的治療費,負擔減輕了很多。
統籌城鄉社保標準后,我市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將支出型困難家庭納入貧困戶范圍,并將支出型困難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在校學生、殘疾人等特殊人員按個人單獨納入低保,擴大城鄉低保救助范圍,補齊民生短板。
在不斷擴大扶貧保障范圍、增加“輸血”能力的同時,我市還不斷加強貧困群眾的自主“造血”能力,使貧困戶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使他們自主脫貧。截至目前,全市16至65周歲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1347名貧困人口,1339人已實現就業。與此同時,各縣(市、區)采取多措并舉、多策疊加的形式將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財政資金入股“保底+分紅”的模式,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