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廊坊廣陽區鐵路宿舍的梁鳳蘭老人發現,離家幾十米外的公廁從過去的“臟亂差”變成了“凈潔美”。“大家再也不用捂著鼻子進公廁了。”梁鳳蘭老人說,改建公廁這件事兒不大,但讓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心里熱乎乎的。
“小問題連著大民生。扎扎實實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每一個小問題,百姓生活的幸福感、獲得感才能實實在在得到提高。”在廊坊市委書記馮韶慧看來,抓民生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不僅要謀劃實施好重大民生保障項目,加快構建民生保障長效機制,還要在日積月累上下功夫,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身邊小問題。
廊坊建市不足30年,建市時間短,城中村、城邊村多,是廊坊的突出特點。小街小巷路況差、行路難,曾是困擾百姓生活的一大難題。近年來,廊坊市在建設城市環線、打通“斷頭路”、提升主次干道、加密路網的同時,每年啟動一批小街小巷的治理改造提升工程,讓城市“微循環”暢通整潔。僅最近3年,市區就實施了190條小街巷改造提升,“堵心路”“泥水路”變成了“舒心路”“暢通路”,百姓出行更加便捷。
覆蓋主城區和開發區的“廁所革命”,是廊坊提升百姓生活品質的又一個小處發力點。今年,廊坊市建設部門按照每平方公里4座的標準,啟動了市區和開發區129座公廁的建設,全部建成后275座高標準公廁將覆蓋大街小巷。他們還開發出智慧公廁微信小程序和公廁APP軟件,輕點手機,市民就能快速、精準地找到身邊的公廁,群眾“方便”更加方便。
遍布城區的街頭游園、綠地,讓每個城市細胞都滲透出綠意,充分滿足了群眾走進自然、親近自然、遠離喧囂的期盼。在相繼建設了自然公園、文化公園、丹鳳公園、瑞豐公園等一批大型公園的同時,廊坊又在市區建成了知星園、依水園、文明園等70多個街頭游園,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97平方米。百姓走出家門,不出500米就能進游園賞景,享受宜居、舒適的綠色生態。
針對近年來群眾健身、鍛煉需求的大量增加,廊坊在市區28個游園廣場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有的還建起了籃球場、排球場、小足球場,把健身、鍛煉設施送到了群眾身邊。他們還充分利用市區和平路、北鳳道兩側22公里長的綠道,建設了62處健身站點,安裝了850余件(套)健身器材,橫跨20多個居民小區和村(街),受益群眾達10萬余人。每天從早到晚,在這里鍛煉健身的市民絡繹不絕。
小處發力解難題,不遺余力惠民生。群眾辦理醫保繳費、轉診轉院等手續,過去往往需要來回跑上數趟,耗時費力。廊坊人社部門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調查研究,建成了國內領先的“智慧醫保”服務平臺,為5000家參保單位、400余萬名參保人提供安全、便捷的線上、線下醫保及人社綜合服務。預約掛號、轉診轉院、異地安置、生育備案等30余項服務實現了網上通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了腿。
構建群眾滿意的急救服務體系,廊坊衛生部門加密急救網絡,全力打造“小于15分鐘急救圈”。他們在城區建成了10家網絡醫院,運行19個急救站點,主城區急救半徑控制到3至8公里之間,救護車抵達現場時間通常不超過15分鐘。截至10月12日,今年市區急救站出車總數13872次,救治病人11588例,平均到達現場時間為10分鐘。
“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永遠是黨委、政府工作的著力點。”廊坊市市長陳平告訴我們,近年來全市8成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一大批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問題得到了較好解決,廣大群眾的生活更加舒適宜居、安全方便,幸福感、獲得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通訊員尹皓倫 記者孫占穩、解麗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