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廊坊市新增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032家,總數達到6772家;通過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231家,排名全省第二;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18家;新增院士工作站6家,總數達到34家,排名全省第二;全市專利申請量7090件,專利授權量4185件,同比分別增長52.69%和70.8%;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79件,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均居全省第三。
廊坊市通過集中力量抓環境、建平臺、強主體、聚人才、促產業,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支持創新創業 提升平臺承載能力
近年來,廊坊市出臺以“1+4+N”為主要內容的支持科技創新和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30多項。2018年,又印發了《廊坊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廊坊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廊坊市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多個文件。
據悉,目前廊坊市企業研發機構總數達到544個,每年全市60%的專利申請來自研發平臺,2015年以來累計開展科研項目9158項,通過技術創新新增產值610億元,新增利稅45億元。推動建設我省OLED產業、煤基清潔能源、機器人產業、智慧環保生態產業、京津冀數據產業、京津冀虛擬現實VR協同創新等10余家產業技術研究院,承擔重大科研項目149項,轉化成果1112項,獲得自主知識產權620項。支持華夏“太庫”、宏泰“泰智會”等民營經濟龍頭企業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及美國、韓國、德國、芬蘭等地建立35個域外創新創業平臺,引進對接最新技術成果。建設孵化器、眾創空間92家,孵化面積超過15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和創業團隊超過2000個。
聚焦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廊坊市積極搭建協同創新戰略平臺,采取政校企、校企、院企等多種合作方式,建設有利于京津科技資源聚集、新型產業落地和成果轉化的協同創新基地,引進科技型企業和轉化科技成果500個(項)。廊坊·中關村軟件園人才與產業創新基地由當地政府提供了5萬平方米雙創場地,中關村軟件園以“帶土移植”模式,植入了中關村基因,精準聚焦“大智移云”高端產業,是符合地域特色、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同時,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鼓勵中介服務機構積極利用京津科技資源,借鑒其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目前,該市已引進、成立各類科技服務機構50多家。2018年,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達2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5%,其中吸納京津技術超過1/3。
拓寬科技金融合作領域 激發創新活力
廊坊市借鑒天津、深圳等先進地區經驗,積極探索開展科技金融合作,實現科技經費從“資金”變“基金”,從“無償支持”到“有償使用”。
以市高科創投為依托,與建設銀行、廊坊銀行、郵儲銀行等建立合作,用2000萬元科技金融專項資金設立“科技型企業貸款風險資金池”,用科技“小”資金撬動銀行“大”資金。推出“創融貸”“科技助保貸”“科技信用貸”等新型融資產品和服務,合作銀行發放科技企業貸款總額達到1.5億元。
積極引進組建各類基金。資金規模2億元的“廊坊市創新創業投資基金”投入運營,正式簽訂5個股權投資項目,資金總額4994萬元。推進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完善支持企業上市獎勵政策,引導支持科技型企業在境內外主板、創業板、新三板和區域股權交易所掛牌上市,推進企業上市培育。截至目前,全市上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0余家。
廊坊市通過深化科技經費投入方式改革,將有限的科技資金向創新主體、創新平臺、創新載體、重點項目傾斜。2018年市本級科學技術支出預算安排2.06億元,比2017增加6008萬元。2018年,僅市本級對2017年度各類創新主體的后補助經費就由3700余萬元快速增長到9251萬元,支持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研發平臺、協同創新基地等200多家。積極推動科技管理服務快捷透明,在省內率先實現科技計劃管理系統、獎勵評審系統在線管理,建設涵蓋立項、審批、結題鑒定、獎勵評審等各個環節的網上審批系統,實現全流程一體化網上辦理。(記者孫澤恒 祝雪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