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改革開放看廊坊”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市不斷優化城市建設管理理念,完善城市設施建設,補齊各類建設短板,不斷提高城市建設品質,提升民眾幸福指數,拓展城市功能和承載力。
近年來,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快速發展,我市供水設施建設和城市節水工作不斷加強。截至目前,我市供水覆蓋范圍東至廊坊開發區,南至安次碼頭園區,西至空港物流,北至萬莊新區,服務人口50余萬人。2017年4月,地表水廠建成投用,千里長江水進入廊坊市區、輸送到千家萬戶,徹底結束了長期飲用地下水的歷史,這不僅使廊坊供水實現了由單一水源到“雙水源”的“量”的提升,也實現了從水源短缺到水源充足、水質提高的“質”的轉變,每年可涵養地下水3000萬立方米,廊坊供水進入“新時代”。另外,地表水廠一期二階段工程,北京新機場白家務水源地遷建項目、安次區碼頭新興產業示范區給水工程、開發區供水工程、改造市政供水設施等一系列重大供水項目已經啟動。
截至2018年供暖季,市主城區共有8家集中供熱企業,集中供熱面積約3125萬平方米。為了解決迅速發展的建筑熱負荷,滿足我市供熱的需求,防止大氣污染回潮,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的戰略背景之下,201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決策,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管網工程。2016年鋪設主管網91.34公里,開挖溝槽45.67公里,新建大型換熱站9座;2017年,繼續完成熱電聯產后續支線工程,新建、改建供熱管網26.22公里、換熱站123座,完成管道敷設26公里,溝槽開挖13公里。截至2018年,熱電聯產供熱面積1376萬平方米,占總供熱面積的44%。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管網實施后,每年可節約標煤30.5萬噸,控制煙塵6941.55噸,減少灰渣10.675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59248千克,氮氧化物排放2484.9千克,為我市帶來顯著的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同時,為有效改善城市供熱管網運行現狀,保障城市供熱安全穩定運行,2017—2018年,市主城區完成改造老舊供熱管網76.4公里,完成了2006-2010年間建成的72公里供熱老舊管網的修繕,有效改善了集中供熱條件,為市民提供更為優質的供暖服務。
污水處理能力全面提升。為了補齊污水處理短板,大幅提升我市污水處理能力,相繼啟動了鐵路北污水處理廠、凱發污水處理廠擴建、萬莊再生水廠項目建設,截至目前,三個項目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并進水調試。其中,鐵路北污水處理廠、凱發擴建污水處理廠日進水量均已達到3.5萬噸,萬莊再生水廠現已具備產水條件,累計產水511416.34噸。三座污水處理廠全部穩定運行后,我市城區污水處理能力將達21萬噸/日,可以充分滿足城市污水處理需求并預留至2020年發展需要。
生活垃圾處理走上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道路。2015年7月,采用BOT方式建設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設計日處理能力1000噸)投入使用,配套建設的三座垃圾壓縮轉運站每天向其輸送生活垃圾700多噸(含開發區生活垃圾100多噸),實現廊坊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同時實現并網發電,每噸生活垃圾可焚燒產生近300度電。目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在進行二期擴建項目,建成后處理能力將提升至1500噸/日。2016年起,我市計劃投資6億元,積極謀劃籌建廊坊市靜脈產業園項目。該項目以生活垃圾填埋場為中心,全面考慮建筑垃圾、餐廚垃圾、醫療垃圾、糞便、工業垃圾、危險廢物等各種固體廢物的轉運、處理和回收利用。首期建設項目為城區衛生填埋場、餐廚垃圾與糞便處置中心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三個項目,目前項目正在穩步推進。(記者 馬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