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下午6點不到,董亦超媽媽顧衛華便早早守在手機旁,不斷刷新網頁,等待查詢兒子的高考分數。與媽媽的“焦灼”不一樣,一旁的小董反而顯得“淡定”不少,12年寒窗苦讀,這一刻成績即將揭曉,他已做好準備。
(資料圖)
“632分!全省第741名!”晚上8點左右,看到成績的那一刻,顧衛華懸著的心終于落下,她扭頭轉向兒子笑著說,“考得不錯,挺好的。”其實,她知道,此刻的兒子有些失落,因為離小董自己預期的分數有一些差距,但她依然感到高興和滿足,“不管考幾分,只要兒子能把高考順利地考下來,我就已經很知足了。”
十幾分鐘后,小董調整好了自己的情緒,“數學沒有考得很理想,英語也有些差距……”盡管如此,眼前的陽光男孩依然從黑框眼鏡下透出溫暖的笑容,“繼續向著大學進發。”
董亦超從小天資聰穎,學習又非常努力,在每個老師眼里,他都是個十分優秀的學生。小學六年,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和文明學生。懷著對初中生活的美好向往,他高高興興地成為啟東市建新中學的一名學子。
但不幸在2014年12月28日降臨。那天董亦超突然感到手腳無力,摔倒在地。一個月后,他被診斷為脊髓前動脈閉塞綜合征。
從2014年12月28日至2017年8月16日,整整兩年半,別人的花季少年自由來往,而他卻被迫輾轉于各個醫院,與死神博弈。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如何承受這些殘酷的考驗?這場磨難也給他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精神負重。
2017年8月16日,父母決定再送董亦超上學。董亦超只有頭部能自由轉動,脖頸以下均無法自由活動,寫字只能用可以活動的兩個手指夾著筆寫,桌子與輪椅夾住他的身體才能勉強坐起。
每天早上,董亦超媽媽把自己和兒子緊緊綁在一起,然后一步一步地帶著董亦超爬上三樓。這是一段對普通人來說只有一分鐘不到的路程,董亦超要在媽媽的攙扶下花半小時才能完成。每一步的向上攀爬,都凝結成了永恒的風景。
離開學校將近三年,2017年的秋天,董亦超以殘疾人的身份再次進入了啟東市建新中學讀書。他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生理心理的困難,堅持早讀、上課、寫字,一貫地認真,樂觀地生活著。他說:“媽媽,別的小孩還有退路,我已經無路可退,我要做到最好。”
2020年,小董以697分的高分考上啟東中學,母親便與他一同開啟了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學校為了照顧他們,為顧衛華安排了一份校內保潔的工作,方便她照顧兒子,同時賺取一些生活費。小董的日常穿衣、吃飯等行動都需要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盡管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壓力,但顧衛華絲毫不覺得辛苦。父母無條件的愛,成了小董最堅強的后盾。
“媽媽很辛苦,比我自己辛苦得多。”小董沒有讓母親失望,他樂觀、堅強,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又將這憧憬化作平日里努力學習的動力,一步一個腳印,勤奮努力,他說,“只要心向陽光,就充滿希望。”
“兒子懂事得讓人心疼。”顧衛華清晰地記得小董在高二小高考時的情形,至今心有余悸。那天,正當政治科目考試,小董突然身體無法動彈,出現眩暈,監考老師發現異樣后立即與顧衛華取得聯系,焦急的顧衛華準備馬上將兒子從考場接回,但這時小董卻通過監考老師傳話給母親,“我可以堅持!”最終,由校醫進行簡單救治后,身體幾乎無法動彈的小董,在監考老師的協助下硬是涂完了答題卡,最終順利完成小高考。兒子的這份堅強讓顧衛華心疼不已,“比起其他孩子,他更成熟、要強。”
如今,高中生涯畫上圓滿的句號。“法學、金融、心理學……”小董思考著即將進入大學,自己要選擇怎樣的專業?去哪一所理想的高校?其實,這樣的思考早已在腦海里盤旋,如今真的要確定一個選擇了,這個細心的男孩還想考慮得更周全些,“不管最終填報了什么專業,到了大學以后還是不能放松學習,要學更多的知識和本領。”對于未來,他充滿希望。
“等填報好專業,我和兒子也將開始收拾行囊,向著下一站出發了。”顧衛華笑著說,不管兒子走到哪里,她都會一路陪伴。而對小董而言,他希望媽媽在陪伴自己的同時,也能與自己在未來一同遇見更美的風景。
通訊員 錢伶俐 記者 黃海
[編輯:張姮]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