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好像我的葉子都掉光了。”
這是電影《困在時間里的父親》的男主,一位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癥的老年人,對自己患病后狀態的一句描述。
(資料圖)
阿爾茲海默癥,人們常稱之為“老年癡呆”。患病后,老人會出現記憶減退,甚至記憶崩潰,語言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會全面下降。
有一種錯誤的認知是,是否得阿爾茲海默癥和運氣有關,運氣好的人不會得該病。
事實上 ,《柳葉刀》雜志早就提到過一些導致患阿爾茲海默癥風險增加的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可以說就是老年癡呆的“禍根”,比如抽煙、肥胖等 。
其中尤為需要我們警惕的,就是一些生活中多數人早已習以為常的壞習慣。如果你吃飯時有這兩個習慣,要趁早改掉。
壞習慣為阿爾茨海默癥埋下禍根,2個飲食習慣要改掉
一、經常吃到撐才停下
飲食最好吃到七分飽就停筷子,適度飲食可很好的保護大腦。
過度飽食可導致肥胖,有研究認為, 肥胖可導致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引起大腦損害。過度飽食也會增加三高、腸胃病等疾病的風險。
二、吃飯時喜歡喝一杯
小酌怡情是很多人抱持的飲酒態度,喜歡吃飯時喝一杯,微醺的狀態令人欲罷不能。
但 一項牛津大學對2.1萬名年齡在40—69歲的人調查發現,即使適量飲酒也會損害腦部健康,會增加 患阿爾茲海默癥 或帕金森病的風險。
其實嚴格來說, 飲酒不存在“適量”一說 ,因為酒癮會越來大,而且喝酒的頻率也會提高。多數喜歡喝酒的人總以為自己在適量飲酒,殊不知早就過量了。
哪些飲食習慣有助于“護腦”?40歲后建議養成這些習慣
阿爾茲海默癥一般在65歲后發病,但預防要趁早,從40歲開始就要有意識的預防。飲食方面,這些習慣幫助你護腦。
1、多吃魚類
魚肉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東芬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增強記憶力。
魚肉相比較紅肉,熱量更低。吃魚肉可以幫助我們在補充多種營養物質的同時,降低肥胖的概率。
2、低鹽飲食
高鹽飲食除了會導致高血壓外,還會增加聽力受損的可能性。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年過60歲的人,有三分之一患阿爾茲海默癥的患者與聽力受損有關。
每日鹽分攝入量建議不超過6g,最好不超過5g。
減鹽要少吃含鈉量高的食物,比如各種醬菜、膨化食品、腌制食品等;做菜時如果放了醬油、蠔油、生抽等調料,要相應的少放鹽。
需注意的是, 糖會掩蓋咸味 ,做飯時最好不要通過嘗味道來判斷菜品是否過咸,還是應該用量具。
3、每天喝點茶或咖啡
茶和咖啡都是健康飲品,一項研究的統計結果指出, 每天堅持喝2—3杯咖啡或茶,患有腦中風和阿爾茲海默癥的風險都會相應降低。
4、每天吃足量種類的食物
每天你能吃夠15—20種食物嗎?
很多老年人每天只吃點粥、咸菜、蔬菜就打發了,但這并不能保證腦部所需的營養。
營養充足,多元化攝入營養的人,患阿爾茲海默癥以及各種疾病的風險相對較低。 充足的營養意味著每天要吃足15種不同種類的食物。
另外,《柳葉刀》雜志提到過導致患阿爾茲海默癥風險增加的危險因素,除了飲食方面的壞習慣,還有這幾種,也需注意避開。
第一,聽力受損 。要遠離噪聲,少用耳機,聽東西時音量不要太大。
第二,長期情緒低落。 情緒差時要多接觸陽光、規律作息、適當參加集體活動。
第三,經常抽煙。 每天抽兩包煙的成年人患阿爾茲海默癥的幾率要比普通人高157%。
第四,不運動。 經常運動可以促進腦神經的聯系,讓大腦變得活躍。每周運動3—5次,可很好的預防老年癡呆。慢跑、走路、太極、體操等都是較好的運動選擇。
第五,不交際。 人老就怕孤獨,孤獨的人更容易出現認知下降的情況,經常社交可以保持大腦的活躍。
結語:
很多疾病的背后都藏著一些不起眼的壞習慣,阿爾茲海默癥也不例外。
阿爾茲海默癥雖然目前無法治愈,但并不是不能預防。改掉一些壞習慣,控制一些傷腦的危險因素,這對保護大腦有著積極的作用。
人過了40歲后,就要有意識的保護大腦。 要改掉不良習慣,合理的飲食,適度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態,積極社交,避免長時間對著手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尤其是 本身患有一些血管性疾病的人、肥胖人群、腦部曾受過外傷的人和家中有阿爾茲海默癥患病史的人等阿爾茲海默癥的患病高危人群 。提前干預,未雨綢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