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在深州市榆科鎮智慧農業果蔬基地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一座座果蔬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葡萄藤郁郁蔥蔥,油菜青菜翠綠欲滴。遠處大棚的一角,幾個果農竟然在“玩手機”。
走近一看,遍布在棚內各個角落的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正在實時監測棚內種苗的生長狀況,棚內土壤水分、溫度和空氣濕度等數據實時傳輸到管理員的“智慧農業”App上。“玩手機”的果農,實際上是在用手機管理大棚蔬菜。
據了解,如果發生缺水預警,系統會以短信的方式提醒管理員及時處理。遠程一鍵操作使水肥相融,再通過滴頭形成滴灌,均勻、定時、定量,用水量為傳統方法的1/20,實現了節水灌溉、精準施肥、自動補水。
下博村大棚區域負責人李永亮舉著手機自豪地說:“我們以前種的都是一二代小棚,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卻賣不出好價錢,自從建設了這個智慧大棚,水果蔬菜都能‘開口說話’了,我坐在空調屋里,點開手機就能管理整個基地,原來20個大棚需要10個人用1個小時才能澆完水,現在只需一個人動動手指就能完成。”
今年年初,榆科鎮立足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水果產業,按照“集中布局、連片建設、規模發展”的發展思路,大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在下博村、清河坊村、高士莊村流轉土地共300畝,建起了果蔬農業智慧園區。現有溫室大棚和冷棚共計100個、冷庫2處、物流園區1處,主要種植黃桃、蟠桃、油菜、葡萄等4大類20多個品種,形成了集育苗、種植、儲存及運輸為一體的生產鏈。每天油菜、快菜產量2噸左右,畝均年產量是傳統大棚的3—4倍。目前部分產品已陸續上市出售,年底特色葡萄品種“陽光玫瑰”也將成熟,預計今年可為村集體平均增收3萬元,帶動周邊60多戶村民加入大棚種植行列。
由于智慧大棚需要通過電腦或手機遠程操作,該鎮在各村挑選年紀輕、素質好、懂經濟的返鄉大學生、優秀村干部、“土專家”納入鎮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計劃中,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為其進行現場技能輔導。同時,該鎮注意把優秀致富帶頭人吸收為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目前,全鎮吸引大學畢業生返鄉工作11人,動態儲備村級后備力量59人,發展為預備黨員的11人。
接下來,該鎮將大力發展“股份農業”,農民通過將承包地出租給公司經營,除每年的固定租金外,農民每流轉1畝土地還有股份計入合作社,進行股份分紅,從而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目的。(記者常熠 通訊員劉元 槐靜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