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人寧愿買50萬的蔚來ES8,也不買沃爾沃XC90?
拉都拉不住,一個朋友提了臺高配蔚來ES8,一系列選配下來,價格正好60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然,這位大哥是少數人,大多數人買新勢力的極限是50萬,雖然這部分人數量不多,但退回到整個乘用車市場中來看,預算50萬買車的人群同樣也不多。
和這些消費者曾經也做過多次的深度溝通,在傳統豪華品牌和這些新勢力之間,做出的抉擇為何顯得有些“反人類”。
反人類這個詞,其實是從李斌的嘴里翻譯過來的,因為他無法理解為什么到現在還有人買油車。
我所理解的是,電動車可以買,但到達一定價位之后,電動車的選擇價值一定會下降,因為傳統燃油車的高價背后,是強大的工具屬性和社交屬性。
單從基本工具屬性來看,電動車是完全達不到標準的, 即便是目前主流的600km(CLTC)產品,實際能提供給用戶使用的公里數,夏天是8折,冬天是7折。
因為電動車是不建議充滿電的,同時也要預留最后的10%電量來充電,砍掉兩頭之后,空調、暖風、負載、高速駕駛,其實真正提供給日常使用的電量并不多。
但很疑惑,這種基本通勤屬性都無法做到最好的高端車,銷量卻不少。
理想還好,因為有內燃機的原因,保證了一定程度的續航,但其實這些產品的本質是不變的,是沒有文化沉淀、用戶積累的全新品牌,但這些品牌在市場中卻獲得了出色的成功。
這些產品的用戶反饋非常簡單粗暴,不買豪華品牌,是因為過去幾十年都浸染在燃油車出行環境中,千篇一律的駕駛感受,從BBA到雷克薩斯、沃爾沃,其實都沒有本質意義上的改變。
無外乎誰家的動力更強,誰家的操控更好,誰家的噪音更小。
但電動化是完全不同的產品,以ES8為例, 論服務可以吊打任何豪華品牌,甭說奔馳,連雷克薩斯的服務都無法和李斌的服務相比,真正意義上“一人買車,10人服務”。
首先,服務是給到了。
其次,電池的續航雖然是短板,但沒有短到讓人接受不了的地步,反而是科技感和駕駛感受會非常明顯,尤其是科技感,的確是新勢力的優勢。
雖然目前規定是最高L2級,但其實企業定義的L2.5、L2.9已經達到了更高標準,市區、高速駕駛體驗感非常棒,安全性、便捷性和省心程度的確不是燃油車可以比的。
當然,你可以拒絕自動駕駛輔助,但有部分人已經是受益者。
同時科技感,車機互聯、語音喚醒體驗感的確能夠做到同價位最棒,至于舒適、靜謐、采光、空間已經成為標配產品, 這些標配的產品力甚至要比BBA更好。
就說一個簡單的例子,蔚來ET5的綜合產品力絲毫不亞于BBA的34C車型,各方各面都非常出色。
如今的豪華品牌,其實仍然處于兜售溢價能力層面,產品方面的大同小異讓豪華品牌不得不開啟降價銷售策略,即便是全新上市的奔馳GLC價格也扛不住了。
雷克薩斯、保時捷這些此前價格到頂的品牌在今年也不得不下調價格,說明豪華車潛在用戶群體已經受到了影響。
20萬-50萬級的電動產品市場增量非常迅速,特斯拉、比亞迪、新勢力這些品牌每多賣出一臺車,就意味著豪華車陣營少賣一臺車。
退回來看開頭的那句話,60萬買ES8的大哥此前也看過Q7、XC90這些車,沒買的原因很簡單:“太普通了,勾不起我的消費欲”。
這個結果是高端新勢力用戶群體的共識,他們認為更科技的電動車才是高端市場的引領者,雖然目前買的人還是太少,但這種人的確也存在。
否則,理想輕松破兩萬的銷量,是賣給誰的?存在即合理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