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味”將重回餐桌。12月9日,第24屆廣州蔬菜新品種展示推廣會暨中國番茄種業聯盟大會在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南沙總部基地舉辦。本屆展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以線上展示為主,共設置六大特色展區、十五個專業展區。其中老廣味蔬菜區展出蕭崗菜心、中花芥蘭等老品種,“找回”了人們記憶中的老廣味道。本屆展會共有1282個蔬菜新品種亮相,展期達一個月。
菜心新秀亮相
【資料圖】
據介紹,本屆展示會以蔬菜新品種田間展示為主題,包含番茄產業高峰論壇、種企與農民交流互動、農產品展示等活動。展示會總示范面積300畝,包括250畝露地展示和50畝溫室大棚展示。參展品種有茄果類、瓜類、葉菜類、根莖類、豆類、特用玉米等合計1282個新品種,其中番茄798個、辣椒134個、茄子39個、瓜類94個,葉菜類103個,甘藍類47個,玉米類52個,豆類10個,根莖類3個,秋葵2個。
本屆展示會,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最新育成的菜心雜種一代新品種廣玉田5號菜心登場亮相。據悉該品種具有“爽口甜心冠群蔬”之譽,其耐寒、抽薹整齊,齊口花、質爽脆、菜味濃、纖維少、品質佳,商品率高,抗逆性強,豐產穩產,適宜在北方早春和廣東秋冬季節種植,產量達1400-1800千克。
受疫情影響,本屆展示會以線上展示為主,只對農業農村部門、行業專家、種子商和種植大戶開放。展示會通過線上論壇、線上逛展、線上交流等方式,著力為科研機構、種企、農戶創新育種推廣搭建平臺,潛心助力鄉村振興“一村一品”,帶動農民致富增收,大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不斷豐富市場蔬菜種類。
突出廣東特色
主辦方告訴記者,本屆展示會設置了老廣味蔬菜區、穩產保供區、自主品牌區、創新品種區、優新特產區和粵黔蔬菜協作區等六大特色展區,滿足多樣化需求。
其中,老廣味蔬菜區尤為值得關注。該展區展出的蕭崗菜心、耙齒蘿卜、中花芥蘭、增城遲菜心、鹽步秋茄、呂田大芥菜等老品種,突出了展示平臺的廣東特色。
近年來,在外來品種及市場化等因素的沖擊下,很多“老廣味”的蔬菜逐漸淡出市民餐桌。為保護本土優良傳統品種種質資源,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對部分老廣味品種進行了提純復壯或創新利用,并借助此展示會讓記憶中的“老廣味”重煥新機,走上更多老百姓的餐桌。
“你們看,這‘耙齒蘿卜’是我們珠三角地區的傳統特色品種,耐熱、早熟,味道很甜,做蘿卜糕特別好吃。”廣州種子商會會長陳春山說,因為產單產不算高,耙齒蘿卜一度被高產的雜交品種替代。現在人們想找回從前的味道,漸漸也有菜農種起了耙齒蘿卜。陳春山告訴記者,夏季廣州高溫高濕,菜農一般比較少種蘿卜,但耙齒蘿卜耐熱,適合在夏季種植。
繼續打造國內番茄展示品種最多的專業展示平臺
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本屆展示會,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再度和中國番茄種業聯盟合作,共同打造國內番茄展示品種最多、類型最豐富的專業展示平臺,重點解決中國番茄種業卡脖子問題,助力中國番茄產業發展。
本屆展示會展示了國內口感型番茄達80個,占番茄展示總數的10%。據介紹,20世紀90年代,為滿足港澳地區、東南亞國家對優質番茄品種的需求,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科研人員育成了“金豐一號”口感型番茄,開啟了國內優質口感型番茄育種篇章。30年來,該品種依然在市場廣泛流通。
為解決口感型番茄品種卡脖子技術難題,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聯合廣州種子商會、中國番茄種業聯盟,開展科技攻關研究,助力解決口感型番茄育種難題,讓更多優質、高端番茄走上市場。
特色黔菜出山
為進一步深化粵黔協作機制,帶動更多的貴州特色蔬菜品種走進大灣區,為粵港澳大灣區老百姓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農產品,本屆展示會還專設了粵黔蔬菜協作區,主要展示貴州省地方特色蔬菜品種,如辣椒、甘藍、玉米等。主辦方表示,此次展示,辣椒品種尤其豐富多樣,外形各異、香味濃郁,能滿足嗜辣人群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廣州天氣異常,8-10月高溫干旱,11月連續陰雨天氣,12月初又出現大幅降溫。為應對海水倒灌、北風強勁、連續陰雨等因素影響,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采用淡化海水應對咸潮、覆蓋保溫、防蟲網、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確保展示品種生長保持最佳狀態,經受了氣候的嚴峻考驗,確保了展示會順利進行。
展示會由廣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廣州市南沙區農業農村局、廣州種子商會主辦,廣州市蔬菜學會、廣州乾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廣州種盈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農學會協辦。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