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第五屆觀鳥比賽暨2023年海珠區中小學生鳥類和植物識別比賽在海珠濕地二期舉行。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當日比賽中,來自華南碧桂園小學的郭學治同學新發現黃頭鹡鸰,至此,海珠濕地記錄鳥類種數更新為189種。
圖:郭學治同學新發現的黃頭鹡鸰(通訊員供圖)
(資料圖)
比賽現場:“這個這個,這個是細葉榕!”
在比賽現場,參賽的同學們五人一組,散落在濕地公園各處——有人舉著望遠鏡四處觀鳥、有人忙著記錄剛觀察到的鳥類、還有人蹲在植物旁仔細辨認。
“這個這個,這個是細葉榕!”“18號你確定是軟枝黃蟬?”……第27組參賽隊伍的同學們在忙著辨認和確認序號,他們都是曉港灣小學五年級學生。“可不能讓別人看見了。”手握記錄表的隊員一邊用手遮住本子上的觀鳥記錄一邊小聲告訴記者。
按照主辦方的安排,不同隊伍的老師互相交叉帶隊參加比賽,帶領第27組的王老師來自海珠區后樂園街小學,她告訴記者,作為帶隊老師兼參賽學生家長,“我小孩參加了早上的中學組比賽,十分支持他參加觀鳥比賽。”一方面,能培孩子養成良好的愛好和興趣;另一方面,孩子能多走進大自然對身心健康益處多多。
離十二時還差五分鐘,第27組的隊員們將記錄表上交,王老師隨即將小隊移交回曉港灣小學老師。此時,一大早就來到參賽現場的王老師,已經在現場忙前忙后四個多小時,“有點小累,但是很有意義。”她笑著說。
刷新種數:小學生“立功”,半個月新發現兩種鳥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繼4月初曉港灣小學五年級學生陳書涵在海珠濕地二期發現濕地第188種鳥“彩鷸”后,在當日的比賽中,來自華南碧桂園小學的郭學治同學發現了濕地第189種鳥“黃頭鹡鸰”。至此,海珠濕地記錄鳥類種數更新為189種。
廣州市陽光鳥類保護協會會長卜標,是本次活動的評委,他告訴記者,“在海珠濕地的五屆觀鳥比賽中,這是第一次有新發現的鳥類。當時有學生說發現了黃頭鹡鸰,我就拿相機去確認,一看還真是。”在卜標看來,盡管此次發現十分難得,觀鳥活動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新紀錄多少鳥類,更大的意義是讓學生們從小就走進大自然,了解、認識、親近鳥類,再慢慢養成愛護鳥類和自然的意識,為保護廣州生態環境做貢獻。
據悉,現場共有56支來自海珠區中小學的隊伍共280多名學生分批參賽。
攜手合作:將建“濕地野生動物保護與野外放歸示范基地”
此外,比賽現場還同步舉辦了海珠濕地和廣州動物園簽約與授牌儀式,未來雙方將共建“濕地野生動物保護與野外放歸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和發掘在各自領域的優勢資源,就共建“濕地野生動物保護與野外放歸示范基地”以及珍稀野生動物野外種群的復壯、濕地生態恢復、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與預警、自然教育、生物多樣性論壇、品牌宣傳等領域開展各項合作。
據了解,海珠濕地水網交織,綠樹婆娑,百果飄香,鳶飛魚躍,獨具三角洲城市湖泊與河流濕地特色,結合水利工程與濕地生態,凸顯自然野趣與生物多樣性,近年還發現了海珠斯螢葉甲、海珠琺軸甲等昆蟲新物種。截至2023年4月15日,海珠濕地記錄有維管束植物835種,鳥類189種。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夏強、廖靖文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邱偉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