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刑罰制度的演變也是諸多的文化之一,對現(xiàn)在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仔細研究一下便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的刑罰不只是“刑”和“罰”,而是逐漸將禮儀和刑法相結(jié)合。
這一點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古代死囚行刑前,官員都會讓妻子入獄同住”,可能很多人不理解這是為何,其實它背后的原因很現(xiàn)實,也很人性化。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九品芝麻官》中的一幕上個世紀90年代,周星馳曾出演過一部電影,名字叫做《九品芝麻官》,想必很多人對這部電視劇非常熟悉,因為它是星爺?shù)慕?jīng)典電影之一。
(資料圖)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包龍星自幼家貧,但卻立志學先祖要做個清官,也就是包青天。只是,包龍星的能力不強,長大之后,只能向親戚借錢,捐了一個候補知縣,也是個九品芝麻大小的官員。
雖然包龍星立志要做個清官,但現(xiàn)實卻將他打得體無完膚。有一次,水師提督之子常威玷污了戚家少婦秦小蓮,丑行敗露后又殺了戚家13條人命。
在此情況下,一場大案拉開了帷幕,方唐鏡為了給常威爭取時間,大肆賄賂包龍星,而包龍星也“中了招”。最后,不僅丟了貪污的銀兩,還被正牌知縣懲罰。
包龍星心有不甘,再加上內(nèi)省正義的驅(qū)使,他決定為戚秦氏翻案。結(jié)果,在深夜?jié)撊氍F(xiàn)場驗尸的時候,反而落入常氏父子陷阱,被判死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的家人給包龍星請來了一個女子名叫“如花”,希望能在監(jiān)獄之中給包家留下后代。看到這里,很多人都會因如花的面容而大笑,其實這個制度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名為聽妻入獄制度。
恤刑慎殺,先教后刑
古人曾言:“亂世用重典”,封建社會時期,因為戰(zhàn)爭頻發(fā)、民風彪悍,所以處罰人的刑罰是非常嚴重的,腰斬、五馬分尸、斬首等讓人觸目驚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文化的不斷發(fā)展,民眾的開化程度也逐漸提高。在此情況下,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便逐漸降低懲罰的力度。
尤其是在漢朝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使得儒家文化的“仁”、“仁政”深入人心,“恤刑慎殺,先教后刑”便成為了后來刑罰的一個核心思想。簡單來說,刑罰雖然依然存在,但是懲罰的力度卻降低了,不再以威懾力讓人害怕,而是以“教育”的方式讓百姓開化,進而達到以禮治國的目的。
儒家除了提倡“以禮治國”治國外,還提倡“以孝治天下”,更有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思想。然而,古代被判為死刑的男性,又沒有留下后代怎么辦呢?
于是乎,“聽妻入獄的制度”便應(yīng)時而出了,也正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才出現(xiàn)了《九品芝麻官》中的那一幕(留后)。那么,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古代官員為何會選擇這么做呢?
何為聽妻入獄制度談起“聽妻入獄”制度,可能很多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聽妻入獄制度”最早是出現(xiàn)在東漢時期的,但當時并沒有形成一種風氣,直到魏晉時期才成為制度,亦或者說是“潛規(guī)則”。
這種制度的大概意思就是,當罪犯因為某種原因入獄了之后,而根據(jù)他所犯的罪行會被判處死刑,此時若是被判死刑之人還沒有孩子,那么官府就允許死囚的妻子進入監(jiān)獄之中和他同居。
這個時間也有一定的限制,那就是直到其妻子懷孕之后,再對這名囚犯執(zhí)行死刑。這樣一種制度,是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一種反應(yīng),也是東漢、魏晉時期的一個重要“憫囚”制度。
那么,為何會有“聽妻入獄制度”的出現(xiàn)呢?主要就是因為我國的古代非常重視孝道。古語有云:“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隨著“以孝治天下”理念的傳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更是成為了老百姓心中的傳統(tǒng)思想,“香火的傳承”是古人對于孝道的執(zhí)著認知,至今依然是如此。假如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孩子,那么他的死亡就會導致其先祖祭祀不能夠被延續(xù),也屬于不孝的表現(xiàn)。其實,這樣的理念在很多地方都能顯示出來,比如古人征兵的時候,家中獨子的一般不會選擇(特殊情況除外)。
當然,如果囚犯沒有妻子,那么有條件的家人也會安排一個女子,為死囚犯留下后代。當然,聽妻入獄制度并不僅僅是一種“孝道”的延續(xù),它還有著三個好處。
聽妻入獄制度的三個好處
其一便是讓死刑犯留下一個后代,有利于人口的穩(wěn)定。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人口出生率相對來說較少,再加上各種資源的匱乏、戰(zhàn)爭的貧乏,導致死亡率非常的高。
聽妻入獄制度的興起,可以很好地保障血脈的延續(xù),以及人口的出生率。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頻繁,為何人口還是能夠維持在一定的水平,與這一點不無關(guān)系。其二,聽妻入獄制度可以很好地維持社會的運轉(zhuǎn),這一點可能很多人不是太懂。這一制度可以為男子留下后代,也就給了死刑犯的家屬一些心理慰籍,最起碼不至于“斷了根”。
在“無后為大”的年代里,有了后人就等于有了一種寄托,這對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有很大的幫助,也不至于讓老人“老無所養(yǎng)、老無所依”。
其三,聽妻入獄制度也會增加官府的公信力。第一點,在與妻子同房期間,丈夫(死囚)或許會向她敞開心扉,說出一些事情的真相,這樣有利于避免冤假錯案。
第二點,比較人性的制度也會讓老百姓對官府沒有任何的怨言,不至于引發(fā)一些不必要的民怨糾紛,對于維護朝廷的統(tǒng)治也是很有幫助的。總而言之,古時候追求嚴苛刑罰的時候,“聽妻入獄制度”是一種相對人性化、充滿人道主義的制度,也是一種“仁政”的體現(xiàn)。不過,就是苦了一些女子,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古代女子地位的卑微。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