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相關資料圖)
侗族大歌 掠過古夢邊緣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侗族大歌縣級傳承人、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栽麻鎮中心小學教師 楊秀豪
這個春節,到我們榕江縣宰蕩村來“走相思”的人特別多。侗族的“走相思”,是一個村的男女老少同去另一個村對歌、吃飯、喝酒的民俗活動。寨門口要唱“攔路歌”,進了門要唱“夸寨歌”,端起碗要唱“敬酒歌”,大家認識后就聚集在鼓樓下唱“大歌”,這是活動的高潮,在歌師領唱下,大家比誰會的歌多、誰的歌聲更美,經常幾天幾夜都唱不完。
都說侗家有三寶——鼓樓、花橋和大歌。一棟鼓樓、一座花橋也許經不住幾百年的風雨,可一曲侗族大歌卻可以傳唱幾千年。作為獨一無二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的名氣早就在世界上傳播開來,進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被評價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我們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文化靠歌聲代代相傳。傳承大歌,離不開歌師。歌師不僅要會領唱,還要懂得調動大家的情緒、協調聲部的音調、融合不同的音色。我岳母胡官美就是侗鄉著名的歌師,也是全國僅有的幾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我是聽著她的歌長大的。從12歲開始學唱大歌,我就一直跟她的女兒楊秀珠對唱,我們青梅竹馬,心心相通,后來結為夫妻。
20多年前,我畢業回鄉,在村里的加所小學當了一名代課教師,除了教孩子們文化,還教他們唱歌。后來,隨著侗族大歌正式走進課堂,我也轉了正。前幾年,在社會各界資助下,我們加所小學成立了“飛越彩虹侗族童聲合唱團”。我和愛人帶著合唱團的孩子們去了不少地方,孩子們經歷了與祖輩父輩不一樣的童年,用歌聲贏得了尊重和友誼,也打開了自己心中的世界。
這些年,國家對非遺文化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了。特別是2012年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讓我們這些歌師滿心歡喜。在那之后,我們黔東南州開始了大規模的搶救性保護工作,用數字化方式把非遺作品記錄下來,聽說,現在已經完成了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3個項目、15位國家級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最近,黔東南又被認定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我們全家都特別高興,一坐在一起就聊這事兒。
作為中青年非遺傳承人,我要把侗族大歌唱得更響亮,讓它常伴鄉親們的生產生活,也讓全世界都聽到這美妙歌聲。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呂慎、陳冠合、吳春燕、張勇、張哲浩、李建斌、王斯敏?光明日報見習記者?阮紫嫣)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22日?07版)
[ 責編:邱曉琴]關鍵詞: